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SFCE协同教育”是促进“双迁子女”(随迁子女和拆迁子女)融入城市化的路径。我们把“双迁子女”SFCE协同教育共同体的教育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一是让“双迁子女”感受到城市生活、学习的快乐,使“双迁子女”对学校、家庭、社区、父母所在的企业有认同感、亲切感,并产生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亲切感;二是让学校成为“双迁子女”家庭、社区群众、服务企业员工心目中的“和美”学校,让“双迁子女”能够欣赏到校园的美丽,接受到教师的关爱,收获同学的友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三是让“双迁子女”家庭,在学校、社区机构和“双迁子女”父母所在企业的帮助下,成为和睦的家庭,让家长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化解分歧,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滕秀平  丁和兵 《江苏教育》2008,(17):F0002-F0002
句容市春城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茅山老区,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守子女”特别多。近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子女”心理问题较多这一现状,提出了“不让一个留守学生掉队”的目标。为“留守子女”建立档案,建立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留守子女”的谈心制度,主办心理辅导报《心约》,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组织收看“新闻30分”、开设亲情电话、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留守子女”的生活,走进“留守子女”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农村家庭“留守子女”心理状况及对策的研究》,以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对留守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深入考察与分析了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的由来及“留守子女”的成长现状,指出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提高“留守子女”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种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父母与孩子签“合同”正在各大中城市悄然兴起。这种教育理念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签订“合同”,将父母和子女应该发扬的优点、必须改进的不良习惯写进“合同”,父母和子女分别承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亲子合同”保证了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有效地变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形式为父母与子女互相承诺的“双向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5.
陈益 《江苏教育》2022,(47):20-23
城市在高速发展中会迎来很多“随迁子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借助劳动教育,开启创意生活课程,通过一块农场的建设,培养“随迁子女”的生活素养,让“随迁子女”成为新时代“当家少年”。  相似文献   

6.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造成“留守子女”的大量出现。“留守子女”有着学习较差,性格有缺陷,心理有障碍及价值观扭曲等共同特点,“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迫在眉捷,做好“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要有慈母的心,真挚的爱,找其闪光点,恰当表扬,得当地要求,激发其自信心,其次是家校互动,齐抓共管,另外教育好“留守子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和家长还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全民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随着“新温州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子女的受教育规模也随之增加。但“新温州人”子女的教育状况在质态和量态上均与本地居民子女存在一定差距。需关注造成教育不均等的社会、学校、家庭原因: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改“分类教育”为“同城待遇”;改“定点入学”为“全城接纳”;改“棚屋聚居”为“安心公寓”,以解决“新温州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 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以流人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农民工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上好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的文化冲突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广东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负担难以承受,“两个为主”政策不完善难以落实,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偏低等。要促进广东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必须完善“两个为主”的政策,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之中,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11.
“大球理论”是在“自由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大球理论”认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希望和理想并不意味着要为子女规定固定的成长模式。父母拥有选择子女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但同时,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自主权。关于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权利,应该既反对压制子女,同时也要公正地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他们为抚养子女做出的牺牲;关于子女受教育的自主权,应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之懂得追求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徐隽 《职教论坛》2021,(2):123-129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城市社区已长大的困境家庭子女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和他们对心理援助的现实心理需要。作为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具备“第一接触”“长期性”“统筹性”“多样化”等优势的社区教育应承担起促进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责任,以弥补这个群体家庭功能的不足。为此,提出社区教育应构建“以社区为本的困境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提出“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开好社区心理教育课堂”“组建困境家庭子女社区学习共同体”“加强社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创设良好的社区心理生态环境”五条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简易学校:从自力救济走向自助安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以“自力救济”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学校。但由于事实上的“因陋就简”,它不可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从“自力救济”到“自助安置”,其实质是解决简易学校办学和城市管理缺位矛盾的过程。因此,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的管理和扶持。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的兴起,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现。国家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基本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清晰,甚至“抵制”到“淡化”,再到“关心”,直至“积极支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6.
陪读之弊     
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发看重,除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出手大方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以期让子女的成绩能高人一筹。“陪读”,一般指家长在家中陪伴子女共度寒窗之苦。无论是三伏还是三九,须臾不敢有一点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农民工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流动子女”与“留守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方面既存在不同问题,也有着共同特点。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生活语言以及学校语言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城市中上层家庭的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习性”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词汇拮据,语言思维现实化和散点化,语言构思平直,与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语言词汇的“标准”与“优美”、语言思维的“清晰”与“生动”,以及语言构思的“新颖”与“独特”等“语言习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造成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加剧.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制定语言教育政策,如何从政策上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的平等,应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引起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坚持“严”与“爱”相结合的原则。所谓“严”,是指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教育。父母对子女严格,应该是在子女有了缺点时不是姑息、迁就、护短,而是批评、教育、要求,并帮助他改正。这本身就是一种爱。所谓“爱”,是指爱护、尊重、宽容、谅解。“爱”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严格要求和爱护尊重是统一的。严格要求与爱护尊重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信任。假如父母在向子女提出某种教育要求时能平等地同子女交谈,讨论,子女则会更加自尊、自重、自信,从而在感情上易于接受也有可能做到父母所提出的要求。赖宁的父母就是这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留守子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留守子女”的学习状况更引起人们的担忧。农村的父母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业成绩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状与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针对外出父母、“留守子女”及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