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尤其”和“更”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两个副词,都隐含着比较,都有更进一步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可以换用的,例如: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尼采学说是“战国策”派的依据,其实,“战国策”派与尼采学说有较大的差异:“战国策”派是为国民党政府建立“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极权政治服务的,而尼采思想却是高扬生命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劳心劳力”说和“民本”思想,都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致的,不矛盾的。孟子所要求的“劳心者”是圣君贤臣,不是暴君污吏,他们必须施行仁政,有功于国于民。  相似文献   

4.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和左翼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倡导于不同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但相同氛围产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明显的一致性。二者的现实主义学说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有渊源;坚持艺术“反映论”原则,把现实主义艺术反映论理解为对现象和本质进行综合认识、整体反映的总体观。卢卡奇关注人的整体性,认为文学创作是生活的再度体验;左联注重文学的阶级性,认为文学应为阶级斗争服务。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与"照相馆"--周扬与姚文元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的文艺观和姚文元的文艺观有一脉相承性:一个代表着“左”的阶段,一个代表着“极左”的阶段。二者都是大环境的产物。但周扬的文艺思想在五、六十年代有所变化。以姚文元文艺观为参照,可以考察周扬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的流变,以客观评价周扬在现当代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维果茨基的学说在西方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末,维果茨基的学说传入西方,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对维果茨基学说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一股“维果茨基研究热”。时至今日,维果茨基的六卷文集已被许多国家翻译成英、德、法、西、意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学说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赞誉,如:“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心理学家。”(S·屠尔明)“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影响。”(J·S·布鲁纳)“毫无疑问,维果茨基…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明理“与“导行“.“明理“是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的问题,“导行“是解决从“知“到“行“的问题.“明理“是教学的着眼点,“导行“是教学的着力点,二者密不可分,融会贯通,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优的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最新概括,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设成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文章紧密结合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新形势,对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明确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德治”观,把“法治”结合起来,对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读书杂志》是清代高邮王念孙继《广雅疏证》之后的一部校读古籍的巨著,是清代训诂学和校勘学的扛鼎之作。全书引证丰富,论证严密,对史部的《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子部的《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以及汉代碑文作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精密考释。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对有些条目的考释并非不刊之论。即对《读书杂志.史记杂志》中"固不闻声"、"有命"、"倍则战之"条提出疑问和解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16.
"三突出"的构造过程及其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的角度剖析“三突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延安时代的“工农兵”、“正面人物”逐渐街化为写“英雄人物”到“突出主要雄人物”,揭示着极左导致的的文艺思想的形而上学蜕变。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中,"何"字作为最常见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此,本文从《论语》、《史记》以及《汉书》等资料出发,针对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以及现代化意义,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语源学和认识语义学两种不同角度入手来分析汉语方言现象:文章首先以音义关联为线索分析洛阳方言中的“坷漏”、“坷廊”和“康宀良宀”,进而证明三者与“空”和“壳”为同源词。最后部分结合洛阳方言调查,考察该方言体系中“坷漏”和“坷廊”的相关语义,并从认识角度来推测它们的语义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面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海德格尔认为它根据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并随着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统治世界的发展而达到楔峰。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于让“诗”和“思”赋予世界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海德格尔的这一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价值虚无主义的新视角,但由于他漠视实践理性的作用,不可能真正克服价值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