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献中存有《荆门集》一书,但作者并不是现今人们认为的尚颜。尚颜的作品古代只有《尚颜集》《供奉集》二种。古代《荆门集》一书的内容在《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杂纪志》《盘洲文集·荆门集序》中有所反映,与今编《荆门集》大有不同。《盘洲文集》虽为洪适文集,但其中《荆门集序》的作者并不是他,可能是荆门当地一个名气不大、官阶不高、曾做过洪适下属的文人。  相似文献   

2.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4岁应神童举及第,但仕途不遂,40余岁仍官盈川令。有《杨盈川集》10卷。杨炯虽不是唐代诗人中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所传诗作也不多,但一首《从军行》使他在初唐诗坛不同凡响,这首诗代表了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4.
关于庄周的生平事迹,史书上的记载很简略。司马迁说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漆园小吏,又说楚王(可能是威王)曾派人请他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让他做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件事因为在《庄子·秋水》篇中也有记载,司马迁的叙述可能就是据此而来,因为《庄子》中的故事往往只是他为了说明道理与思想编撰出来的,所以,这故事本身未必可信。但这故事很美,即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也是庄子的主观事实--是他的心灵真实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鲁迅不是一个诗人;就是鲁迅自己,他也可能这样认为。他的作品编成过多种集子,惟独诗歌,他生前没有单独出过集子。现在见到的他的诗歌,有70余首,其中又以旧体诗居多。这些诗多收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里面。鲁迅留下的诗歌不多,但正如郭沫若所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也正因为如此,诗歌中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7.
一、士族的分化南朝的阶级分化尤其是士族的分化,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南朝历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庶族何以能冒充士族,便能得到解释。士族的含义似乎解决了,其实没有解决,很多问题便出在这里。梁朝沈约《奏弹王源》中,提到两个人。一即南郡丞王源,曾祖王雅为右仆射,祖王少卿为侍中、常侍,父王璿为东宫官。沈约说他“胄实参华”,故他是士族出身。二为满璋之,此人无官爵,自称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按满宠为曹魏太尉,满奋为满宠之孙,西晋惠帝元康中官至尚书令、司隶校尉。(见《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六《满宠传》)沈约认为满璋之如果真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他便是士族。可是,满奋子孙无闻于东晋,他是不是满奋之后很难说,结论是满璋之“士、庶莫辨”。这告诉我们,所谓士族,系指先人之有爵位者。而所谓先人,可以是父、祖、曾,也可以是远祖。至于本人,可以是官,也可以不是官。南朝庶族之所以能冒充士族,也就是因为只须远祖有爵位,便  相似文献   

8.
去年教师节,教育部向全国教师推出了一套中国当去代教育家丛书。这是一套非常耐读的书,其中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值得广大教师认真阅读。大教育家陶行知你我早就知道,坚定不移地追随着陶行知,从乡村小学行知实验班,到行知实验学校、行知小学的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我想中国老师也不陌生。知道他不是从他发表的文章中看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正式发表的文章很少很少;知道他不是从报刊、电视媒体的广告中看到的,因为他没有找过媒体做广告……但他真正地做着乡村教育,放弃一切功利在做乡村教育,用陶行知的理论做乡村教育,擎着理想的火把点…  相似文献   

9.
我很佩服光椿先生写作上的勤奋。他从古稀之年开始,陆续推出了《邹光椿文集》一至四集。虽说有一部分是过去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为近几年的新作。不久前他来信说《文集》第五集《反璞集》业已辑就,希望我为该集写一篇序言。以往由于主持《修辞学习》杂志,有缘拜读过光椿先生寄给这家杂志的多篇修辞学论文,我很欣赏他从独特视角出手的“福建修辞学史研究”,这一组研究性论文从近代一直写到现当代,此前无人从此角度进行过系统探索。收入本集的《修辞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他写于1989年的修辞学教材。按一般惯例,既为“…  相似文献   

10.
我二年以来,蓄意要辨论中国的古史,比崔述(清考据学家——编者)更进一步。崔述的《考信录》确是一部极伟大又极细密的著作,我是望尘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读十几年书,才可追得上他。但他的著作有二点我觉得不满意。第一点,他著书的目的是要替古圣人揭出他们的圣道王功,辨伪只是手段。他只知道战国以后的话足以乱古人的真,不知道战国以前的话亦足以乱古人的真。他只知道杨、墨的话是有意装点古人,不知道孔门的话也是有意装点古人。所以他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第二点,他要从古书上直接整  相似文献   

11.
武宏伟 《教书育人》2012,(17):54-55
校长是官吗?有人说:"不是!",理由是从古至今,"官"这个词,都指的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的。学校因为不是政府机关和军队,所以校长也自然就不是官。校长是官吗?也有人说:"是!",理由是他具备了"官"这个具体职业的基本特点:人事决策权、财务使用支配权……  相似文献   

12.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明末复社活跃着一群声名赫奕的文人学士,内中有一个气性刚鲠的江西才子,名叫张自烈。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宜春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他五岁破蒙,十八岁进学,数十年寒窗苦读,可是无如命何,从十九岁至四十六岁十次参加乡试都落榜。是他不善于作八股文吗?不是的。且看他劲头十足地评选八股范文:《甲戌文辨》、《丁丑文辨》、《皇明历科程式》、《四书程墨文辨》……,出了一本又一本,分明是精于此道的行家。别人得了他的指引,早就做举人中进士了,可他自己却总是在监生这一级台阶上徘徊。原因在哪里?原来他生性跅弛不羁,自幼“操觚为文放恣纵横,辞必已出”,对于关系到科名成败人人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更是人所共知,有口皆碑。多少年来,对于《自嘲》人们做过许多探讨,也有过许多争论,但唯独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注释却是出奇的一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相似文献   

16.
德莱顿时代的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17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时期,产生了一种伟大的批评思想,这就是桂冠诗人德莱顿的批评思想,其批评作品显示了这个时代最后的趋向。假如完全尊从本·琼森的观点,那么这里的阐述就毫无必要了,因为他说得很圆满,“评判诗人只是对诗人能力的判断,但仅仅是最优秀的诗人,而不是所有的诗人”。然而,尽管我作为诗人没有资格评判琼森,但我已做过尝试,而且至今结果不算糟糕。在锡德尼和甘辛之间,英国诗歌最伟大时期即16世纪后期的代表是琼森把创作作为人生的追求。通过阅读锡德尼和他同时代的文章,然后阅读琼森的《发现》,就可以了解英国人成熟的批评思想。他把《发现》又叫做《丛林》,其中有很多灌木和死树,当然也有生命之树。在一些地方,琼森只是对同一个平凡的事物用一种更  相似文献   

17.
活在当下     
以前有个朋友问过我,对史铁生有何看法。我说我尊敬他,但并不算太佩服他。不算太佩服,当然不是因为他作品的见解不够高明——《务虚笔记》这样的杰作,留名传世没有疑问。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史铁生不良于行。虽然不是每个残疾人都能写出《病榻随笔》,但因腿疾加深对人生  相似文献   

18.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谁在伤害学生与语文的纯洁感情》《(语文建设》2013.10)。我在这篇文章里批评了一些语文教师让学生背作文的现象。之后,我又跟一些教师说到过这样的现象,也由此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背作文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早已不是个案。有位校长,他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一所所谓的好学校就读,有一天他也终于对我说,他发现老师让他的孩子背作文,孩子背不下就哭。他不许孩子背,但孩子不干,因为不敢。校长说他很无语。我倒是有话要说。说真的,做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师,我竟然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背作文的现象。一方面,我为自己孤陋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把他自作自藏的旧体诗总称为《槐聚诗存》。1995年出版的这一本诗集虽然也叫《槐聚诗存》,但却不是它的全部。集外的《生日》写于1935年,是青年钱钟书发奋自励的一首好诗。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诗人的思想和情怀,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读钱钟书其他作品很难得到的。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把他自作自藏的旧体诗总称为《槐聚诗存》。1995年出版的这一本诗集虽然也叫《槐聚诗存》,但却不是它的全部,集外的《生日》写于1935年,是青年钱钟书发奋自励的一首好诗,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诗人的思想和情怀,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诗钱钟书其他作品很难得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