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霍克海默那里,启蒙是用理性代替神话的过程,是拥有自我意识、敢于自我批判的人的理性思维的确立,因此启蒙就是理性启蒙。霍克海默通过分析理性启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揭示了理性走向异化、变质为工具理性的过程,也揭示了理性启蒙异化的过程,并断定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如科技异化、知识异化、文化的堕落等,并非是偶然的,而其实是理性启蒙异化的具体表现,是理性变质为工具理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启蒙何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带给人类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反而使人类陷入野蛮状态,本文对启蒙进行反思,探询科技理性与人本精神矛盾冲突的原因,对启蒙精神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批判,结合《启蒙辩证法》的观点,以期通过理论批判来警醒人类,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奴役的“异化”状态,进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性之"根"的启蒙精神,一方面推动了世界的理性化和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却又使人陷入了深深的文化焦虑和生存危机之中.当前人于物化社会中的异化、工具理性的霸权及人类文化座架的动摇等都表明了,旨在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精神,由于其自身逻辑而走向了反面.启蒙沦为神话,理性代替上帝取得了统治一切的地位,这正是启蒙自身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5.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工业文明,但科学技术是引起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他从价值取向、自然功能、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即从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的角度批判工具理性只关注效率、功用而忽视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从批判工具理性造成对自然和人的双重奴役,指出科学技术并不能带来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批判,指出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关注人类生存的处境,确立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邢崇 《林区教学》2008,(7):42-43
本雅明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是其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理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作用,但是到了20世纪启蒙理性被彻底神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很多理论家对其给予了彻底的批判,本雅明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旧式的理性启蒙在概念能指符号撑持下,追求着同一和总体,使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启蒙被异化成了专制的替身,启蒙沦为新式神话。阿多诺的新辩证启蒙哲学从否定的角度对旧启蒙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深度的瓦解,从合理的面纱下剥尽了启蒙理性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异化的面目。  相似文献   

8.
理性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在启蒙运动中.它主要被运用于科学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并造成了不同的后果。现代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借助于这些批判,启蒙理性不断超越自身。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解决和重建方案,是建立在对启蒙理性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基于他们所创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哲学基础——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他们在这一全新的哲学引导下,完成了对启蒙理性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双重批判。在这个批判过程中,重建了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后启蒙理性。它既不同于启蒙那种抽象的、永恒的理性,也不同于当时浪漫主义、后来尼采和当今后现代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10.
启蒙理性在近现代启蒙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康德、霍克海默等人对于启蒙的界定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启蒙理性由于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人们的运用不当,不可避免地带有双重作用,因此,合理地分析启蒙理性的双重作用及其边界问题对于我们当下把握启蒙的内在价值,进而实现启蒙的现实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把《启蒙辩证法》作为一个个案来分析主体哲学在现代性批判中何以走向尴尬,为理论范式的转型寻找依据。他认为《启蒙辩证法》仍然是在主体哲学中批判工具理性,启蒙理性未能实现自我超越。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创建从主体哲学转向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以社会批判理论而闻明于世。他们认为,“启蒙精神”虽然给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推动了发达工业社会的进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启蒙精神”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必须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爱伦·坡的作品由于充满神秘、怪诞、恐怖的题材而往往被认为是脱离时代、晦暗消极的。笔者认为,坡作品题材的选择源自其对于启蒙理性的质疑与批判。坡在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海上探险小说中分别对理性至上论及科学至上论这两个启蒙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人身上更为强大的力量,对科学的过分迷信将对自然及人自身产生消极的影响。坡的怀疑、批判精神是一种更高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康德对启蒙的开创性阐述是对启蒙运动的概括和总结。启蒙意味着理性的成熟,理性成熟的标志是理性的自由运用和理性界限的确立,启蒙的工具是批判。朝向无限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是康德哲学对人之本质的论证达到的最高顶点。  相似文献   

17.
启蒙辩证法的概念内涵在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著作《启蒙辩证法》中其含义就是:启蒙通过自我的否定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二人所揭示的这个问题通过回顾西方启蒙思想产生之初及其演进的历程就可得到直接的体现。然而《启蒙辩证法》在深刻揭示和批判启蒙与神话、统治之间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蕴藏在启蒙理性之中自我救赎的力量,而唯有常持不怠的反思批判精神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18.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启蒙辩证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启蒙理性在晚期资本主义下剥离了人的主体性,沦为一种统治支配:这种支配在文化领域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人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造就了人的单向度性,在政治领域则对人重塑了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最终导向反犹主义;非理性的人和一体化的社会宣告了标榜主体性的启蒙理性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以启蒙的方式形成科技一体化的趋势,并对自然与社会产生新的控制。伽达默尔认为,科技发展虽然祛除了宗教的蒙昧,对现代文明的建构有着直接的贡献,但它在对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操控中规定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使现代社会处于深层的异化之中。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践理性的诉求对科技理性作内在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