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我国学术界较为主流的"两派五家"关于经济法缘起的观点,并通过分析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提出,经济法的产生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客观要件,以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宪法确认为前提条件;宪法对公民基本经济权利的确认是经济法的缘起;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以1988年宪法修正案为标志。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对于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有法律责任的分类这一视角出发,论证了经济法责任独立存在的法理依据及其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经济法“法律本位“一理论问题,基本达成了“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本位的共识,近两年来,又有人提出“发展本位“、“以人为本位“等提法.这些理论看似正确,但实经不起推敲,也对经济法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错误导向,不利于经济法的发展.本文从语义学考证的角度出发,探求了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从经济法部门法特征的角度剖析,论证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重申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本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论证经济法独立地位的逻辑基础.文章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论述起点,对经济法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经济法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经济法的社会性之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5.
对经济法主体的研究向来众说纷纭,科学的经济法主体研究思路应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入手,坚持本质的研究方法,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确定为社会化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增量利益关系,体现出经济法的主体特征,再通过对增量利益的产生和实现的分析,以及对经济法法权应为劳动力权的论证,证明劳动力权人为经济法之适格主体。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及市场主体后果的社会化,同时法哲学领域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凯思斯经济学的出现、民法调整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专门化等。经济法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很多研究的方法和模式,但相当部分的方法都没有能够针对经济法的固有特点进行制度安排和具体适用,对经济法学科整体而言,仍然缺少系统、完善、有效的方法论体系。本文结合以上内容展开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经济法研究中的方法论困境,提出经济分析方法在当前经济法研究中的意义所在,并从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法立法、司法的指导意义及经济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9.
国内对经济法概念有两种定义方式,一种将经济法定义为"……的法"。一种是将经济法的概念定义为某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法学理论工作者,在概括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及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对特定的经济关系作了不同的理解,给经济法的概念作出多种不同的定义。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可以对经济法的基本含义作如下表述:经济法是指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运行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之间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及其本质属性的分析,论证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一方面,经济法的产生原因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产生的宗旨和目的并非确保经济生活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以实现,而是通过对传统民法规制下的单个经济主体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对社会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另一方面,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经济法是二次分配的法,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在市场经济第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与调控,对社会经济进行第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法理论的本土性不强,不利于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发展,而学界目前展开的对于经济法责任的探讨,可以看作是对经济法本土性的回应,其对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针对经济法责任对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本土资源的回应,阐述经济法责任对我国经济法本土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呼声最高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一,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结合,既富有新意,又是时代发展所需,与此同时,经济法作为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行对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一方面,其带动了经济法理论的进步,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又使经济法制度得到创新,同时,经济法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又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法权力范式建立在国家干预论的基础上,试图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实现经济振兴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法权力范式的弊端不断显现.文章中认为,经济法与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内溶性、共生性,应该以此为基础,以培育、发展、保障市场主体竞争力的、公平开放竞争机会、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为核心重新构建我国经济法的权力范式.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本文通过对以往学说略加评述,认为“国家调制论”的观点比较适宜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并从经济法产生上探寻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通过分析传统法律用以调整这种关系的不适性,得出这种社会关系由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调整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以期略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法界关于经济法“法律本位”这一理论问题,基本达成了“社会本位”是经济法本位的共识,近两年来,又有人提出“发展本位”、“以人为本位”等提法。这些理论看似正确,但实经不起推敲,也对经济法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错误导向,不利于经济法的发展。本文从语义学考证的角度出发,探求了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并尝试从经济法部门法特征的角度剖析,论证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重申社会本位作为经济法的本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性出发阐述经济法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市民社会与经济法关系的分析得出经济法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结论。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法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公平、正义、效率和国民经济安全等方面,充分认识和发挥经济法的价值对我们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专门委员会的特征,论证指出它们与行政法主体的不同,说明我国专门委员会是经济法主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考察了经济法与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与经济法有内在的传承相继关系;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是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理论依据;而企业社会责任追求利益平衡与兼顾目标更是直接导源于经济法之利益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反映社会时代的精神.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和谐是其基本精神,并以维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为保障,以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为目标,三位一体构成经济法和谐精神的层级性结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必须反映一定社会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并且在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法又必须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就其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经济法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带动了我国经济法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变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也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法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