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被包办替代、被溺爱剥夺、被麻烦嫌弃。然而,家庭劳动教育具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等重要价值。为此应传递健康的劳动观念,从告知孩子劳动的意义、家长为孩子树立劳动榜样、放手让孩子去劳动、劳动教育要适时适量、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教育等方面着手,旨在回归家庭劳动教育,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是靠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要摆正劳动的位,使劳动成为孩子的习惯,使劳动成为孩子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品到劳动的味。我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上学与放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家庭劳动教育指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及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2002年10—11月,笔者就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在青岛市部分市区和郊区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小学生家长。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2份。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对孩子学历和职业的期望、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情况、家庭劳动教育情况(包括显性的劳动教育和隐性的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我们对青岛市家庭劳动教育有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策略在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家长掌握幼儿劳动教育的艺术,提高教育的效果。(一)照顾幼儿的年龄特征1.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家长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抱有不同的劳动期望,从幼儿的体力和技能出发,不让他们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以免损害他们的健康,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例如:要求3岁的孩子把积木捡起来,把脏袜子放在洗衣盆里;要求4岁的孩子把牛奶放在冷藏柜中,把干净的衣服放进自己的衣橱,把报纸和邮件分开放在适当的地方;要求5岁的孩子把芹菜切断,给小白兔…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它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可将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心理资源、文化资源和活动资源。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培育孩子的劳动素养、实现劳动教育一体化、促进家长劳动教育意识的提升。丰富、提炼与优化是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社会要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在社会中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三方要密切合作,家庭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我生活能力,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劳动的场所,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基地。下面,我从“一、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意义”“四、家庭、学校、社会推动劳动教育的举措”四个方面入手,就“三方协同”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育劳动新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开展的大教育。要开启劳动育人新篇章,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融合,即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劳动主阵地,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劳动练兵场,让社会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9.
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他强调了通过劳动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脑、心、手三个方面和谐发展。这给我国幼儿教育带来许多启示:家庭中家长应转变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陈旧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为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幼儿园劳动教育应游戏化,在实践中进行,家园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56):1-2
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广大幼儿父母的积极重视。文章阐述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当前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最后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家长提供育儿新思路,共同推进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翁晖亮 《山东教育》2003,(23):127-127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为全家人和睦相处,父母关心孩子,子女照顾长辈,彼此互相关心。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成长。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和客人热情、谦虚、礼貌。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劳动教育的缺失固然有应试教育的原因,然而家庭自身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家庭自身的劳动属性也在降低,家庭劳动岗位也在减少,因此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我常常会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和儿子就一起参加了义工服务。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有多个突破口,学校主要从倡导学科渗透、策划校园劳动和开展家庭劳动等三个方向发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交集,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具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因此,学校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设计主题、项目,开展校园劳动、家庭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15.
家庭在"劳动教育整体"中的重要性得到普遍承认,但是在劳动教育实际进行过程中,家庭方面往往会陷入被遗忘而导致缺失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时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其劳动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家庭成分包含其中.我们看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能局限于学校和教师的视角,而应该拓宽可供使用的教育渠道,整合为大多数孩子...  相似文献   

16.
<正>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表现为有别于传统学科的教育方式,还表现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施教主体和施教场所等方面的多样性。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教育部印发的有关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明确提出,应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概括介绍了其家庭教育思想的三个特点(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注重用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儿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个不足之处(对资本主义教育的全盘否定、过分夸大独生子女教育的难度)、三条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主张让孩子参与家庭的财务管理、重视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8.
沈小红 《教师》2023,(30):108-110
新时期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要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支撑,为了更好地在幼儿园中开展好劳动教育,幼师应充分挖掘与利用有益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文章从三个方面就幼儿园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提出挖掘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以及社会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支持体系,让幼儿园劳动教育得以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等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孩子学习压力大,没有充分的时间体验劳动的艰辛;另一方面,现代化家用电器使繁重琐碎的家务劳动简单化,孩子没有足够的空间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而且,一些公益劳动也变成社会化服务,比如打扫公共厕所、清洁街道等。在客观上,这些情况确实减少了培养孩子劳动品质、锻炼孩子劳动技能的机会。如果父母主观上再忽视劳动教育,溺爱有加,那么孩子的劳动素质就会薄弱。很多明白事理的父母和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然而,在具体做法上有不少分歧。前些日子,很多报纸都转载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