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史,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自然地形成了如下几个重大的思想史难题:一、道德主体何以证立;二、内圣外王如何贯通;三、生命意义何以在学理上予以说明。对于这些难题,古来多少思想家都在论说,就连现代新儒家诸贤亦竭尽心力。可时至今日,惟有三百年前的衡阳王子给出了合理的解答。他通过对“气”这一范畴的独特理解,构建起一座以历史本体论为骨架的哲学大厦,且凭此而对诸如政治、经济、历史、道德、宗教等论域提出了全新的解释模式,其见解之深刻,观念之现代,远在20世纪的熊十力、牟宗三等人之上:对于这样一份厚重而又富有现代价值的思想遗产,吾人实应将其宣扬于世界,功德于现实。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最初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被追求,后来在分化的社会中获得各种表征,由此思想史中出现了对正义的各种呼唤: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综合的正义。在现代社会的正义舞台上,法律正义是前台的主角,道德正义是后台的导演。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可以被总括为道德正义先于、大于和高于法律正义。具体说来,道德正义为法律正义奠定基础,规定范围,和提供标准,而法律正义使道德正义获得部分的保障,得以具体的实施,和立足现实的土壤;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在历史的和理论的次序、逻辑外延、理论地位、实现方式等方面皆有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一致甚至冲突。逐渐弥合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的裂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两条相辅相成的途径。但是法律的道德化应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之泛滥,而道德的法律化应防杜不合时宜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之泛起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新民说>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在全面阐发"新民说"的过程中,提出了"道德之立,所以利群"的道德的功能和目的论,以及"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原则和方法论,不仅在当时具有"挽浩劫而拯生灵"的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追回自信、实现自觉"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日益祛魅的当代社会中,价值逐渐从事实中剥离出来,道德的崇高意义日益褪色,自我认同、主体性重构等问题日益凸显.查尔斯·泰勒认为,在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肯定无以复加,而对道德理想的关注付诸阙如,恰恰是层层积淀的道德理想和观念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石并改变着日常生活.当所有的价值理性、道德的崇高意义沦落为工具理性的替代物时,人之为人的特性就不复存在.查尔斯·泰勒建构了道德地形学、多元化的道德根源、强评估、本真性伦理等概念给无所适从的现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给现代自我认同和主体性重建何以可能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事实上,这种建构善的、崇高意义的道德标准并非是宗教式的评判,而是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参阅历史上积淀下来的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较好的评价标准.同时,这对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原子化、利己主义盛行的现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联系。分析特定历史时代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蕴,是理解和把握当时代伦理学的重要途径。中国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主要表现在赞美王者风范和劳动者向往的理想人生、公私分明的道德观念和先公后私的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的不良品行、憧憬婚姻的欢愉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等。它们具有昭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之源头、奠基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开启"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在其开设的“史学思想史”课程中,通过分析波丹、孟德斯鸠、维科、孔多塞、李凯尔特等人的历史思想,系统地介绍了近几百年来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不仅勾划出史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而且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它为我们认识历史和人类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思想等几方面入手,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青年党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青年党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政党,对于中国青年党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乃至中国现代历史运动的认识。笔者此文,主要对中国青年党在中国现代政党史上的实际地位及其阶级属性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历史学研究发生了"语境转向",语境论历史解释的讨论随之兴起。沃尔什、怀特等历史哲学家将语境论视为历史解释的形式范式,初步勾勒出了这种解释模式的方法论本质和哲学意蕴。斯金纳、波考克和贝维尔等历史学家以思想史中语境论解释模式的具体机制为争论焦点,对语境论思想史解释的理论基底和方法路径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文章从元理论和学科实践的双重维度,重新考察了"历史解释的语境论进路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no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has in recent years become popular in research on history education, particularly so in North America, the UK and Australia.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gnitive competencies related to historical thinking, as expressed by some influential Canadian researchers, as an history educational notion from two aspects: what i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what does it mean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historical thinking for history education? Our discussion will focus on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to history education regarding what should be taught in history classrooms and why. By focusing on the notion of historicity, we want to argue that while a focus on a more 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history education is welcome, we think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could qualify as a disciplinary approach. We further argue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the history educational challeng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wid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what history education informed by historical thinking entails.  相似文献   

13.
Over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as an art teacher I have sought answers to three questions: 1. In what ways and to what extent can drawing practice explore bo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thought processes? 2. In what ways can the participant individuate his or her experienc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drawing? 3. In what ways can drawing form a dialogue between personal philosophy and experience? Refering to my own experience and pedagogy I defin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ps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texts for my perception of drawing, including comments from my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making no spe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child and adult art. I have studied the evolution of pupil’s drawing practices and particularly those of my own children, as they assert their own 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to experience, conceptualising feelings both sensuous and emotional through telling stories and defining realities. Throughout history the will to draw has persisted, its function differing and changing through time and cultural contexts. Beuys commented that everyone can be an artist, if they want to be; can anyone really afford not to draw?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表层来看,李洱的小说《花腔》模仿了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但其真正意图恰恰在于颠覆历史话语;作者通过惟妙惟肖地编造一个政治寓言,用个人的方式对个人与历史、知识分子与革命力量、人性与理性等重大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独特的革命历史中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15.
在面对俄罗斯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之谜时,人们也总是不免要产生这样的疑惑,即这个本来野蛮、落后、没有文化的民族,何以在短短一两个世纪中就获得了这样高度的精神发展。像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彻底清醒的批判现实精神,以及他们对于正义、善良和爱的刻意执着,所有这些现代俄罗斯精神都很难从它的古典传统中得到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只能根源于康德晦涩的伦理学体系。这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表述为,康德为现代俄罗斯提供了关于伦理实践的先验构架,而俄罗斯人则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牺牲承担了那种崇高的道德律令。一言以蔽之,这是伟大的思想形式和强劲的现实力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近代百年政治风云对天津产生了巨大影响,留下了大批近代历史文化遗迹,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深入挖掘近代历史文化底蕴,整合开发近代文化景观,形成"百年中国看天津"的旅游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总的来说是沿着由民本到民权,再到民主思想这一脉络发展的。但在进化的同时,又有回归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社会制度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并用传统的民本思想来附会西方的民权和民主思想。在进化的同时伴随着回归,从而形成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作为“思想型作家”史铁生的意义显然是别的作家担当不了的。他从沉重的残疾肉身开始,在宗教神性光芒的照耀下,勘悟人生真相,追问生命终极意义,寻找灵魂救赎之路,视“过程”为“圆满”。在世纪转型时期,史铁生的存在促使我们返观:我们的生存方式中究竟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缺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