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明 《教书育人》2006,(5):72-73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导致遗失的必然性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某一概念或意义在这一语言中用形式A来表达,而在另一语言中则会用形式B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所具有的表现力是相同的。因此,他提出衡量翻译的优劣,应该“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收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这种以原文、译文读者的反映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最高标准的译论,就是著名的读者同等反映论。  相似文献   

2.
翻译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的文化。原文文化信息的省略和遗失,都会在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对异域文化的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或不解。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译入语读者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解决原文信息传递中的理解困难,需要填补这种文化内容的遗失,目的是让译文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原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3.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长期争辩.功能对等其实质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不管是从语议上文体上,还是从读者反应论方面都应作到功能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4.
群众语言来自于群众并广泛流行于群众中间。政治文本中使用群众语言能有效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促进群众对政策方针的理解与实行。在翻译政治文本中的群众语言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释义法、套译法等多种方法。政治文本有其权威性与特殊性,要求译者在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但若采用原文的形式会给译文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译者就要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来重新选择译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廖晓凤 《英语广场》2022,(33):15-18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重要步骤。理解原文的程度会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而表达的流利程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可读性,影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等。该案例节选自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从中分析译者在对原文有着高水平的理解和对译出语有着高水平的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所输出的译文与原文有何不同,以此来探讨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翻译的生成力问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文语篇再现的整体过程.译文是在对原文语篇的内容及结构、语言主题及风格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基础上,运用和谐的译入语语言形式,遵循整体性原则,对原文语篇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孔令会  田雪 《现代英语》2023,(17):83-86
目的论认为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是由翻译目的来决定的,译者基于翻译目的做出的翻译选择和决策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工程翻译中,译者须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需求。在知识层面,译者要准确转换原文信息;在语言层面,译者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术语,尤其是多义词的理解和翻译。翻译长难句时,需考虑英汉语言差异和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度,将英语长难句灵活转换为汉语的流水句、主谓短句等,也可进行信息重组,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研究霍译《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语言和性格,旨在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及人物性格在译入语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门艺术。在正确理解原文、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摆脱原文的形式束缚,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这是翻译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正确的理解、准确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同时,这也是衡量译者英语理解水平、汉语表达能力和翻译质量的标准。增词法是重要的翻译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从本雅明关于原文和译文是"圆与其切线"的比喻出发,分析了从共时的角度看,由于受到源语与译语的特点,原文文本的地位,译者的目的以及读者对象,译入语的文化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一原文可有不同的译文;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由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读者的期待视域的变化,文学作品的复译有其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霞 《文教资料》2009,(28):46-47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互活动,不同语言含有丰富的与其他语言不同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在译入语读者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在翻译中,译者借助图式理论,对以上文化典故进行处理,帮助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所传达的真实意图,以达到翻译对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长平  文倩 《考试周刊》2012,(31):25-26
本文从跨文化翻译角度探讨了译者该如何应对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如何找到一种既能有效表达原文意思又能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的方法,应该采用何种策略更好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本文从文本内容、目的、译文潜在读者、社会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选择,最后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只是译者用来应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工具,问题的本质是面对各种因素,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两种工具而不是争论哪种工具更为优秀。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作者把他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因此,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愈适合读者的要求,愈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则他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愈能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样,译者要把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的转换(即翻译)传递给译文读者,则译文所用的语言意适合译文读者的要求,愈为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也就愈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当前外译中的译者应使用什么形式的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译文为广大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和接受,从而收到传递信息的最大限度的效果呢?这是关系到译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婧秋 《海外英语》2012,(23):148-151,170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释译和拟译。三种翻译方法各不相同,又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文体。直译就是逐字翻译,即在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字对字地或者句对句地进行源语(SL)与目的语(TL)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活动。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释译和直译不同,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无需字对字的翻译,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译者的翻译可以有所补充和解释。释译在英文中叫作paraphrase、free translation或者是libertal translation,即翻译有时可以是有一定自由度得翻译、解释说明行的翻译等等。拟译就是模仿翻译(imitation),译者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有完全的自由度,可以在理解原文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可以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来重新翻译原文;甚至是完全抛开原文的语法形式、语言风格,用译者自己的风格重新改写原文(rewriting)。在不同语言的翻译活动之中,可以采用直译、释译或者是拟译,甚至是把三种翻译方法综合起来一同应用。译者需要采取哪种翻译方法主要取决于文体风格、文本思想内容以及作者所需表达的感情基调,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翻译方法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7.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9.
<正>一、总论增译(amplification)是译文中某个意思或词语表达不能在目的语中得到同样简明的对应时,译者便在目的语文本中使用比相应源语文本更多的语言。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法和句法有差异,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翻译时为了使译文合乎目的语的习惯和表达规律,可使用增译但这种语言表达的增加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增加得适当,则再现原文的神韵,增加过当,则变成了翻译错误即赘加(addition)。赘加是指译者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主体的感受对于外宣译文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缺少目标语受众意识,必然会导致译入语文本的可接受性大打折扣。在交际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文本进行正确推理,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期待,以关联性为指导原则,寻求构建最佳的认知语境。成功的外宣翻译要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