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通过对湖南省内10所大学共2000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湖南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恋爱压力,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类型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辅导和日常心理危机干预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分别以压力感,大学生压力及影响因素为关键词,搜索了相关中外文献资料50篇,经过筛选、分析,确定了其中的19篇关于压力感方面的论文作为本文研究依据.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研究了当代大学生压力感影响因素,旨在了解大学生压力感的水平和现状,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依据.据此提出了对已有研究不足与展望.该研究对于压力感的理论知识方面进行了完善,而且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及增强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实际意义.根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大学生压力感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学校环境因素(.2)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应对方式因素,负性情绪因素.  相似文献   

3.
借助《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对湖南省22所高校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处于较低压力水平;男生的总体压力感、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社会环境压力感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压力最大,其次是大二年级学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差异仅表现在恋爱压力和自卑压力两个因子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在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在社会环境压力、适应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方面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农村来源大学生的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高于城镇来源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制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263名毕业班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就业压力感最突出问题表现在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需求、社会资源支持和利用、学业水平、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过分担忧等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各维度及积极应对因子得分,参加训练组的得分均高于未参加训练组(P<0.05,P<0.001);社交回避、社交焦虑与个人心理体验压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消极应对对就业压力有深远影响(P<0.001)。因此,研究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同问题,对就业能力提升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高职大学生生活事件调查问卷对中山、番禺两地三所高职院校共628名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源按照压力感依次是就业、父母及家庭、学业、重要事件、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学校环境压力;女生在就业、学业、人际关系、重要事件、学校环境等5个方面的压力感大于男生:二年级学生在就业、学业、父母及家庭、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重要事件等6个方面的压力大于一年级学生:非理科生的压力大于理科生的压力:非本市学生的压力感大于本市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就业压力大于独生子女.而在其他方面的压力感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78):150-151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易导致其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与失衡。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压力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心理压力的差异性等内容,对其的回顾能为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烟台职业学院378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问卷调查,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分析了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成熟的关键期,因为学习、就业、恋爱和期望值等一系列问题,使之承受了很多的"压力"。医学生因为自身学习的特殊性和艰难性,肩上的压力感更甚。针对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类大学生的"压力感"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造就大学生们健全的心理人格,为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民医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编"大学生压力源量表"实证考察青年大学生压力感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大一学生的压力大于其他年级学生,各年级间除了学习压力之外,其他压力源存在明显差异;男女大学生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压力感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青年教师压力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对我国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压力情况进行了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职业是一种压力程度颇重的职业 ;我国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较重的压力 ,不同类别的教师压力感有所不同 ;压力感在教师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普通学校教师压力感比重点学校教师压力感重 ;乡村教师比县 (市 )城教师压力感重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因素分析 ,得出教师压力来源的 1 6个因素 ,不同类别教师在一些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 ,并提出了减少教师压力的建议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水平,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因素、经济压力因素、人际交往压力因素、就业压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2日报道,有47.6%的教师认为压力大,38.5%的教师心理状况不太好;邵光华、顾泠沅(2002)的研究也表明62.7%的教师认为教育职业是很有压力感或极有压力感的职业;邢金萍的研究也表明4.1%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61.7%的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倦怠倾向。吴真等人对天津与湖北的九所职业学校54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54.3%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实证研究充分表明,教师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3.
陕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环境改变造成的不适心理;地方高校特点造成的自卑心理;学习紧张造成的焦虑心理;社交不适造成的忧虑心理;择业压力造成的恐慌心理;恋爱受挫造成的苦闷心理.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都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基本状况及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56名女大学生.结果发现,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及社会支持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压力事件与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压力事件中的受惩罚、丧失因子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而压力事件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因子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在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的路径中,无论是来自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还是压力事件通过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心理韧性的间接效应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的日趋加剧.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问题,他们表现出了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针对于这一现象,本人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普遍存的就业心理,提出应时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卢奔芳 《教育与职业》2007,(30):156-159
本研究以压力的认知现象为理论基础,以交互作用理论为依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了解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以及不同学校、不同教学成效教师在职业压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教师成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压力大;不同教龄、年龄、学科教师之间压力程度差异不大;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压力感差异显著;不同教学成效教师之间职业压力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京市996名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来源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学生管理、心理需求、学校管理等五个向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工作负荷与心理需求成为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专业领域中,教师的压力感并没有外界传媒宣传的那样强烈,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在因素,如教育政策、社会评价以及家长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待责任压力感不强、逃避责任代价低等普遍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四项对策: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有目的地创造责任压力,提高责任代价、遏制逃避责任现象,构建健全的责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寻找压力源     
根据周隽研究:50.81%的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压力很大,7.66%的教师认为压力太大。这说明总体上,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压力感的职业。被中学教师列为前10位的压力源分别是:1.学生学习态度差2.应付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  相似文献   

20.
考察应对方式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压力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自编城管人员压力感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417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城管执法人员的压力感主要来源于工作压力和人际压力;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正相关;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对压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增强作用。应对方式对压力感和心理健康症状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