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伍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121-123
奥斯汀成功地将“真实”、“模仿自然”、“理性”、“朴素”、“教化作用”等文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她创作了结构完整的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继承菲尔丁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和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成功发展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模式,其小说已经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大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小说理论大发展的时期。晚清小说理论更多地具有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性质,为我国文学理论和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写实派小说”和“理想派小说”——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真实地准确地描写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邱华栋是“新市民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新市民小说”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因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标杆.邱华栋的“新市民小说”集中体现了“新市民”的爱情观,最关注的是“新市民”爱情的缺席.欲望书写与讲故事的叙事策略,显示了以邱华栋为代表的“新市民小说”的优长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书写已成为网络都市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而作为“生存之地”的都市和作为“神话之境”的都市分别构成了这一叙事维度的两个极点。作为“生存之地”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与传统都市小说有着最为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小说的“遭遇”母题、形象的悲剧性和作为生存困厄之地的都市文化镜像营造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作为“神话之境”的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由于神异因素的植入,形成了“奇迹”母题、形象的喜剧性和作为虚构之城的都市文化镜像。网络都市小说叙事维度的位移带来了小说文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获得和身体性叙述的突显,在叙事学方面体现出重要的文学生态性。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小说的文体演变呈现出向新闻与大众传播叙事倾斜的现象。“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闻小说”不同程度地显现新闻性,域外小说、官场小说、都市小说都或隐或显地涂抹了新闻化的油彩。试以方方、陈应松、刘庆邦和须一瓜的当前小说文本为个案,探讨小说新闻化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路】 《穷人》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从小说文体的特点出发,以“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对小说中的情感价值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小说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基本教学目标,兼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学习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练习在品读细节描写中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关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为训练点,以期让学生清楚阅读小说要关注的要点,习得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浦绫子的小说《冰点》是她的处女作,这部小说是借着“祷告”、“毅力”和“梦想”所完成的。从此,三十多年来,她写了四十多部小说,都是抱着同一的宗旨——“阐扬基督的爱和救赎的真义”而写成的,三浦绫子的文学极为生活化且不着痕迹地阐述“爱”,也反映出人性的爱恨情愁,充满戏剧张力。三浦绫子小说《冰点》更是如此,由爱转恨,由沸点走向了冰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onfessions” begins with an auto-ethnographic account of my learning-through-movemen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was intimate, therapeutic, embodied and instructive—with a teacher called Annie. It seems sensible to start with a choreographic teacher of Feldenkrais therapies and theatre-movement to think about the meanings I import from my roles as learner, therapist and performer to my roles as educator and feminist—and back again. My work with Annie, as her student, brought choreography back into the social science class rooms in which I teach, along with an acute awareness of my embodied self as a condition/centre of my pedagogical strategies in teaching the social. Amplifying this experience, I present ways of storying and reading my teaching praxis in conventional academic classrooms, as informed by the ways in which I theorise my learning that has occurred outside of them.  相似文献   

19.
The topic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presents social science professors with a notable teaching opportunity. The active learning techniqu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requires students to briefly analyze the statuses and roles of individuals with whom they are familiar. They then role play assigned characters as they would interact at a party. Through this activity, students learn to identify behavior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appropriate for their relevant statuses. Statistical analyses, comparing students who took part in this activity to those exposed to a traditional lesson on the topic, indicated that the active learning exercise presented cours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and in an entertaining fashion.  相似文献   

20.
刑讯逼供最终是个法律问题,应先检讨和改正现行法律中的不足之处。立足于现行法律,从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刑讯逼供之所以不断滋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