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规模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相关关系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城市化率的提高,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存在相互制约、渗透与促进的双向关系.运用Eviews、spss等软件,对甘肃省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率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VAR模型,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对中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是促进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但它的扩大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2)中国城市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有着较大影响,但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的原因,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引起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它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有关部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台相关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京津冀城市圈和美国波士华城市圈高等教育发展在很多方面存在可比性,而波士华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无疑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1 978-201 1年全国层面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实证估计并检验经济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产业、劳动力市场、城市化水平及政策等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工资水平与失业率是继人口、产业结构与恩格尔系数后,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失业率的边际效应显著为正,平均工资水平的边际影响为负且绝对值大于失业率。城市化率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且十分稳健。在逐步纳入毛入学率的影响因素后,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规模扩展的边际效应的绝对值不断减小且不再显著。据此,我们认为通过市场途径实现合理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长期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升学需求和经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规模影响的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地方经济情况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互关系.理论假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且在增量中具有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和升学需求联系进一步紧密,另外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发决定高等教育的规模.采用工具变量法,考察扩招前后年份的情况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促进了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同时也使其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适应.  相似文献   

7.
试论"大学城"建设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促进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与高等教育规模之间存有相关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二者之间更细的关系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外延式发展模式对城市化有着明显的促进效应。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更好地利用这种促进效应,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河北省人口城市化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城市规模方面,河北省城市首位度较低,省会城市规模较小,但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发展受到空间限制,在未来发展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速度、就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水平等矛盾,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模型对浙江省高等教育宏观需求量与高等教育个人支付意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至200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基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且仍可继续扩大;独立学院是浙江省优质、高效发展本科教育的有效之路,但其规模发展潜力受高校学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政府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对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可决变量进行定量选取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神经BP网络模型对其规模发展进行了预测。研究显示,随着江西省人均GDP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呈现稳步快速的增长趋势.预测2010年和2015年该省在校大学生数分别可以达到91、91万人和111、82万人,这反映出该省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总人口、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指标,运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化发展呈现整体不均衡格局:区域内沿海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沿海的莆田市和宁德市没有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是区域内城市化发展的凹陷城市;而区域的内陆城市尤其是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应加大对凹陷城市的扶持力度,扩大优势区域的辐射面,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客观趋势,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实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切实认识城镇化带来的发展动力,在战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专业设置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实现策略转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域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区域社会经发展虽不均衡,但都在经历着三种普遍趋向: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高需求、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渐进型的转变和城市化。以这三种倾向为背景,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社会存在两大方面的正效影响;一是对区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二是对区域中、高级现场技术人才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经阶段,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尤其是对教育的影响更深.当前阿坝州的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阿坝州全面快速发展,本文积极探讨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影响,并由此提出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建议,以实现教育兴州.  相似文献   

15.
以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视角,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分析东陇海经济带的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在服务东陇海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多样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服务社会力度;注重技术转化,形成地方特色项目研究;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引导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科技园区,使其成为推动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而言,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带动全局的协调发展。河南的民办高等教育要在此过程中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必须解决教育规模与新型城镇化不相适应、区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学科设置不均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机制欠缺等问题,建设优质河南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发挥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吸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语境下的高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体现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珠三角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源于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城市化、社会管理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外部需求。同时,这种实用主义需求带来了高职教育内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内部管理体制结构性失衡、高职教育文化功利化位移、非均衡的内部分配方式及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困难,这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内部困境,使珠三角高职教育正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民办高等教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本位功能、经济功能、稳定功能。政府应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也要走与城市化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BCC)对我国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绩效的测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投资在经费规模上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即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且在绩效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区域差异。而基于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表明:对于全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高校生师比和政府财力对高等教育公共投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三大区域受不同影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0.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一些地区的中小学规模产生了强烈的扩张效应,这给城乡义务教育班级与学校规模的合理调整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义务教育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一些人口大省的小学城市化水平低于城市总体的城市化水平;二是初中城市化水平不仅明显高于小学而且大大超越城市总体城市化水平。受人口自然增长放缓、农村人口迁移流向不确定、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隐性城市化人口激增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学校数量和规模方面呈现总量基本合理、城乡差异化发展、隐性生源压力日增、一些地方大班额问题突出等特征。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是: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两个向度,在数量和规模间寻找不同的平衡点;保持教育城市化水平与区域总体城市化水平的协调一致;善于利用小班额预存的人数弹性空间,以应对流动人口流向的不确定性;对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向实施科学监测,并建立有效控制班级和学校规模的预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协调层次,保证各级政府在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责权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