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冯玉祥与西北诸马结盟始末康民1926年9月,冯玉祥率国民军五原誓师后,接受中共北方区委李大别的建议,“团甘援陕,联晋图豫”,经酉北挺进中原,开辟北伐战争的北方战场,有力地打击了直奉军阀在北方的统治一对推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程意义颇大。在这一过程中冯玉祥...  相似文献   

2.
孙马大战是在蒋介石的蓄意策划下,包括马鸿逵在内的盘踞在西北地区的诸马军阀与东陵大盗孙殿英的一场混战。战争历时三个月,虽以孙军主力的溃败北逃而宣告结束,但无疑也给宁夏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战争的结束,国民党中央政权与西北马家军阀的关系也由此确定了下来。依据档案史料可详细解读孙马大战的起因、经过,以及善后一系列措施,孙马大战对马鸿逵统治时期的宁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时局的不断演化,蒋介石对西北诸马地方实力派前后经历了拉拢利用、企图剪除和在新的形势下巩固蒋马联盟、加紧控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两次开发西北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细加分析,由于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机前后是不尽相同的。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动机是试图更好地控制西北诸军阀,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革命根据地的威胁;着手解决西北边疆危机;缓解1928年~1930年的西北旱灾。抗战时期其动机则是支援抗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的危机:迎合工厂内迁掀起的西北工业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5.
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相继沦陷,农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满足抗战对棉粮不断扩大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将眼光投向比较闭塞落后的西北,将"开发西北"付诸实践,并通过发放贷款、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开垦荒地等措施,促进了西北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的支援了抗战。但由于国民政府缺乏"建设"西北的决心,使得整个西北农业开发取得的成效有限。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法西斯军阀行进的一场殊死大搏斗。在这场拯救人类正义、进步和文明,抗击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紧密配合全国各条战线的抗日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建树,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史册中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由于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远离烽火硝烟的抗日前线,未直接与日寇浴血拼搏,加之当时新疆处于封建军阀盛世才的黑暗统治下。因此,长期以来新疆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着中国东部国土的沦陷,西部地区成为坚持抗战胜利的大后方。西北地区因历史悠久、国土辽阔、民风敦厚、资源丰饶,加之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这里变成了抗战的重要一极。西北大后方是抗战理论的重要策源地,引领着中国的抗战前途和命运走向;西北国际通道是支持抗战胜利的重要生命线,将丝绸之路的合作共赢推向了新高度;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蕴含着刚健自强和不畏强敌的精神,它又成了提升民气、鼓舞民力的抗战精神源泉;强烈的国家认同,使得外敌制造的分裂阴谋难以得逞,西北领土的完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稳固的后方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表面上看是本世纪30年代“开发西北”思潮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实际上在“屯垦”名义下,国民政府和孙殿英各有打算,国民政府以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来试探回族军阀,并由此初步确立了在西北农依重回族军阀的政策,正是国民政府在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上的投机性政策,导致了西北历史上振动一时的“孙马大战”,与此同时也宣告了孙殿英图据西北计划的破产。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2.
1935年秋施剑翘击毙直系军阀头目孙传芳,被誉“为父报仇孝女”、“为国锄奸侠女”。她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其人生信念亦从报父仇,跃升到救中国。时至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的主张不仅顺乎民意。也只有共产党有力量实现民族复兴。施剑翘及其交往密切的一批民主人士的最高层代表人物,都由此而殊途同归。选择共产党。它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为振刷民众精神,实行国民精神动员,在安徽国统区推行以禁蓄发辫、禁止缠足、提倡短装和厉行节约为主要内容的风俗改良运动。新桂系的风俗改良主要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不良社会风俗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加上战时环境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新桂系的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南北军阀之间及南方军阀内部的利益角逐,使得广东地方政府极为动荡。受其影响,海南地方政权为军阀所掌控。在海南,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迹象并没有产生,明清时期建立的"文化网络"之下"保护型"的基层政权被军阀主导下"赢利型"的基层治理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军阀和北洋军阀作为雄霸一方的武装集团,它们在产生的经济基础、从事的军事割据活动、进行的政治活动及目标、造成的历史作用及影响等方面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了边疆服务运动,广泛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其中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该地一定范围内的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新式教育,对该地社会文化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占领区最早扶植建立的傀儡组织之一。该伪维持会遵照日军意旨,临时代行天津市府职权,在协助日军维持社会治安、镇压抗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的成立及施政,为华北沦陷区其他伪维持会的建立提供了示范,并为嗣后该地区伪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中抗日文艺事业是同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四个阶段:一、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二、从1938年5月新四军东进江南,至1941年初皖南事变,主要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开展。三、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重建到1943年冬,围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伪化和反磨擦,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四、从1943年11月华中局在淮南津浦路东搞文化实验区,到1946年秋解放战争开始,主要是深入贯彻《讲话》精神,从发展民间戏曲入手,使文艺更大众化、更普及。华中抗日文艺的主要特点是:1.贴近抗日的时代脉搏;2.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实践;3.在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基础上发展创新;4.尊重、关怀文艺人才,引导支持文艺创作。产生的影响是:1.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号角、战鼓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揭露敌人、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投枪、匕首的战斗作用;2.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与各界人士沟通、团结的作用;3.在推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促进、激励的作用。因此,华中抗日文艺不仅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揭露和打击敌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在华日本人部分有识之士发起、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积极支持,在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先后成立了"觉醒联盟"、"反战同盟"、"解放联盟"等日人反战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反映了在华日人反战运动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中日两国人民在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基础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美德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思想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诚守信、顾全大局的美德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