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地主阶级分为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士族包含门阀地主和寺院地主,庶族包含豪族地主和富商地主,通过对这几个地主阶层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不断加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品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门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其依赖的社会形态、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士族家族等方面。新时期魏晋士族研究的成果还是保持着一定数量和质量,仇鹿鸣沿用政治集团分析学说,对士族门阀的文化转型进行了新的考证,视野相当灵活。士族门阀与书香门第有着文化隐喻关系,从中国文化内在演进理路分析,书香门第已经成为士族门阀在江南的文化隐喻,从士族门阀到书香门第是一种向文化本真状态的回归,这涉及古代文化从原生到发展过程中认知模式的投射,能够加深我们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和特征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门阀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许多同志都主张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当然,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是一切封建特权的基础;但对门阀士族制度来说,这不免失之笼统.因为,它不能说明以下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土地所有制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现象,而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就其发展趋势来说,越往后规模越大.可是,为什么其他历史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制度?第二、南朝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进一步发展,为什么门阀士族制度却开始衰落了?  相似文献   

4.
况山 《文教资料》2007,(29):53-54
士族存在形态和士族政治,是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根本性问题。魏晋时期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是随着士族社会的兴衰而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也是根源于士族在乡村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所以本文探讨了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下士人的家族观。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主题。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6.
<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地主阶级稳固和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古代史上,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门阀制度     
这是以宗族为中心讲究家庭出身的一种制度。自魏文帝设九品官人法,门阀制度开始发展。南北朝时,达到顶点。当时社会上最重视门第出身。其目的是维护高级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巩固其经济上的荫亲制度,压抑中小士族的发展,以??到他们对人民残酷剥削的目的。东晋南北朝时,?迁的北方大族,有王、谢、袁、肖和南方士族大??  相似文献   

8.
东晋以其门阀政治的格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形态发展完备的一个朝代。士族在各个方面都掌握着话语权,文学领域也深深烙印着士族的痕迹。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决定了玄学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也相应地导致了玄言诗在东晋流长久远。而且,玄言诗能够在东晋文坛上几乎一枝独秀,也与门阀政治格局下,政权的掌控者与文学话语权的掌控者合一这种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隋末农民战争给了关东门阀士族以沉重的打击,而以李渊父子为核心的关陇门阀集团却乘机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并进而成为自魏晋以来最大的执政门阀士族集团。门阀政治在唐代前期得到了复兴,在中国古代门阀政治发展史上,继东晋后出现了第二个高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门阀政治逐渐衰落。在安史之乱后,唐代门阀政治体系崩溃了。这不仅是唐代门阀政治的结束,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自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的结束。唐代门阀政治有三个主要特征。它们是:(一)皇权与门阀大族的紧密结合;(二)门阀政治的基础有所扩大;(三)唐代门阀士族的腐朽性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10.
《祝福》写于1924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作者鲁迅希望辛亥革命能够彻底推翻封建社会,但现实让他十分失望,封建帝制被推翻,但是取代它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封建思想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封建礼教、宗法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特殊的权力,也造成了他们在消费上的特权,过着非正常的消费生活,穷奢极欲。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阻碍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广大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12.
六朝之际,浙江地区不仅是当时政府的最重要的经济基地,且为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时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称。而门阀土族垄断着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以,六朝浙江方志,从内容到形式,都打上了门阀士族的烙印,从此意义上说,乃是该地门阀士族的方志。兹将从四个方面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南朝寒人势力在政治上的兴起,文化素养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是其重要因素。自永嘉之乱,来自北方的门阀士族大多迁徙到江南地区,北来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江南地区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寒人也从中受益,南朝寒人兴起也正是门阀士族对江南地区文化开发的重要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维护门阀士族政治经济特权和崇高社会地位的门阀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充分发展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崩溃于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平行于皇权,甚至超越皇权,因之皇权政治演化为门阀政治。这种现象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其存在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其由盛而衰,有其历史必然,由于它违背了社会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精英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两晋门阀士族的奢靡消费触目惊心,在吃、穿、住、用诸方面无不穷奢极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破坏了社会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对当时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17.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的基本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四方面。作为东晋南朝社会主体的世家大族集团(即士族),为维护其特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官吏的选举、庄园经济的经营、世代家学传统、宗教信仰、编定家谱、以及限定通婚范围等方式,严格区分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8-21
清河崔氏在唐代定著清河大房、清河小房和青州房三房,与赵郡李氏一样,清河崔氏每一房的世宦发展并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比例差异较大。门阀士族的家产境遇及门荫制选举地位的演变,是影响门阀士族世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门荫制是影响门阀世宦的直接因素,进士科只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19.
洛阳汉墓壁画,题材丰富。西汉壁画的“羽化飞升”和“驱疫逐邪”,描绘当时社会丧葬活动,表达了羽化飞升的丧葬核心理念;天宫星辰天象图,继承中国传统的天体“二十八宿”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体的认知水平;东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图真实描述当时社会官宦的仕途、庄园生活。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门阀士族产生而形成的新的思潮在艺术领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孙立群 《历史学习》2009,(12):27-27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特殊阶层。在数百年间,士族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常称魏晋南北朝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