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鸿章是中国教育的先驱。在洋务运动中 ,他积极倡导西学 ,并仿照西方的学校教育 ,创办了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学堂。他主张强化对自然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 ,重视留学生教育 ;并积极引进“洋匠”和“洋员”。在近代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都充分反映了李鸿章务实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湘潭大学徐泰来同志应邀来我校历史科讲学。他专门讲了洋务运动问题。他介绍了目前我国研究洋务运动的情况及国内外对洋务运动研究的关注。他认为,国内外对洋务运动研究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二:1、洋务运动研究涉及到我国当前推行的实事求是的路线和对外开放政策,能否实事求是地处理现实问题和评价历史问题;2、洋务运动研究涉及中国近代史原有体系的改造或新建。他着重阐述了中国近代史原有体系的特点。一是以农民革命为主题的所谓“三次革命高潮”;二是以中国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矛盾代替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洋务运动中,他提倡的“官倡民办”方针,推动了其管辖地区经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开化。此方针和“官督商办”相比,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留学教育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留学教育也对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容闳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他对中国社会近代化事业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对洋务运动的广泛参与。其主要成就有:一、购买新式机器;二、向清廷提出旨在改革时政、富国强民的“四项条陈”;三、筹划并实施的童赴美留学事业,以实现其“教育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洋务运动的教育方针-“中体西用”思想颇受批评,也颇具启发。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入手,联系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反思这一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以期引发人们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三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基本认识:这是一次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自救,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深渊的命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设计试图以“挑战和应战”为重点,围绕材料主题整合教材,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通过“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应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期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自强”、“求富“思想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电讯、交通、采矿、纺织、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提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几乎占中国近代史一半时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问题之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关系到当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通过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西学为用”即以学习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是矛盾的,这对矛盾是洋务运动最后破产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