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会元 《海外英语》2011,(13):317-319,321
传统上认为,轻动词构式与其对应的普通动词构式只是表达上的不同而无意义上的差别。文章运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对轻动词进行考察,认为轻动词构式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与普通动词构式有很大的不同。结构上,通过与对应普通动词构式的对比,分析了构成轻动词构式的各个成分及整个构式的句法特征。意义方面,着重分析了轻动词构式的情境类型,指出了与普通动词构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褚纬纬 《考试周刊》2010,(34):34-35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是对语言结构组织的认知研究。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Goldberg认为构式的语义从本质上来讲是多义性的,并决定动词的及物性用法,像双及物构式这类基本句型是人类最基本经验场景的编码。双及物动词结构的中心意义是施事论元有意愿并通过某种行为使客体向接受者成功地进行转移,除了其基本用法以外还常用隐喻和转喻用法产生引申意义。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双及物构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是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和动词一样,构式也有其独立的语义,汉语中丰富的动词语料可以用来探究并验证这一观点,如动词“灌”。从CCL语料库检索到14557条与动词“灌”相关的语料,分析整合出动词“灌”的构式及其事件框架,基于此,结合构式语法尝试探究动词“灌”与其构式的关系。经分析,初步得出四种关系,即界定关系、因果关系、拓展关系以及方式说明关系。  相似文献   

4.
韵律、认知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有失X”的构式化,形成“确认”构式“有失NP”、谦辞构式“有失VP双”、指摘构式的“有失NP”。指摘构式“有失NP”在交互主观性和认知类推作用下,分化出表轻量指摘义的三个下位类型:“有失NP”“有失AP积极义”“有失AP指摘义”。伴随“有失X”的构式化,跨层结构“有失”演化为粘宾动词;伴随“有失X”的后构式变化,粘宾动词“有失”演化为评注副词、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5.
邢斌 《考试周刊》2011,(6):117-119
way构式是英语中一个独特的语法现象,它具有习语的特质。本文在Goldberg(1995)对way构式分析的基础上,从way构式的存在、wag构式的语义类型及way构式的语义限制方面展开解读,同时指出Goldherg论述中的不足。我们认为,Goldberg所论述的way构式是狭义上的.广义的way构式还包括OBL旁格是副词及省略旁格的情况:另外,way构式中的动词也可以包括静态动词和通用的高频短语素词。  相似文献   

6.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7-61
押在分析致使移动构式与动词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构式观在处理构式与动词互动关系时过于强调构式对于动词的单项压制,忽视了动词意义对于构式的影响,阐释了构式意是在构式和动词在两种认知机制下相互融合的结果,其意义不但受到构式压制的影响,而且还取决于动词的潜在语义框架在构式建立的情景识解中能否被激活或突显。  相似文献   

8.
基于前人对“A点儿”的研究分析,阐述“A点儿”的含义,论证“A点儿”属于构式,并列举实例阐释“A点儿”祈使构式固定的两个构式义,探讨两个构式义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关系,同时分析“A点儿”祈使构式中“点儿”的祈使语气作用,A的三个语义限制条件(非贬义、静态、可分等级形容词),并从构式语法视角考察“A点儿”构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谓词性成分前的“一”是现代汉语中颇受关注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孤立、平面的思路,未能充分揭示该现象与其所属的更大结构的依存关系,以及此类结构背后所包含的不同变体及其相互关联。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构式语法”的观点,将现代汉语中的“一V(,S)”构式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V(,S)”所包含的五种构式及其各自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特征,并从各构式之间的引申和派生关系出发,构拟出“一V(,S)”的构式体系。  相似文献   

10.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动词能投射自身的题元结构并与构式具有特定关系。Goldberg把动词和构式的关系界定为:增添,动态作用力,前提条件和同时进行的行为或动作。动态作用力就是动词的意义与构式的意义通过一定的动态作用力而把二者合为一的关系,分析动词与构式存在动态作用力关系背后的物理现实及心理表征时间等原因,以理解动词和构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口语语体中经常出现由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我”或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与实义动词“看”、“说”共同组成的诸如:“我看”、“你看”、“我说”、“你说”等话语标记.这些话语标记可以看作汉语中的一类构式,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这类构式经过主观化和语法化过程演变出了一些特殊的语义和用法,突出体现在其结构中的实义动词基本义逐渐虚化,很多时候无法确指出其在构式中的词汇意义,主要功能也由表达实际动作转变为更多的传达对话双方的主观态度和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2.
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相互影响,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out"作为与动词搭配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也影响构式的意义。"动词+out"也是动词与构式相互作用中,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该构式倾向于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动词在这一构式中标示了动作的方式、手段、目的。Out的原型意义为物体由容器内向容器外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相关的隐喻义,out在构式中表明了运动的方向、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于秀珍 《海外英语》2013,(9X):268-271
对动词意义及其形式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并通过与构式语法理论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只有一个动词意义观点进行对比,发现了动词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对称性,并对不对称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前面对动词与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以及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第二,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框架结构,具有坚实的认知和功能基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创造性和句式的多义现象就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把具体多样的词语嵌入句式来实现的。本文首先对“打”字后接的宾语做了分类,然后介绍了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并尝试用“构式语法”理论解释汉语中“光杆动词‘打’+宾语”结构。此外,针对构式语法对字典编撰的启示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法观点认为在句子意义理解过程中动词决定句子的句法和意义,而构式语法理论指出论元构式在决定句子整体意义方面比动词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英语新闻标题动词使用灵活,语法省略频繁的特点给新闻标题的理解增加了不少难度。论文将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以英文报刊上的新闻标题这一独特的语篇类型为分析语料,探讨四种不同主题的句子式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常见构式,以期为解读英语新闻标题补充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构式语法在批评词汇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当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完全一致或冲突时,构式常会迫使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和语义特征.构式压制的提出大大增强了构式语法的解释力,弥补了TG学派“词汇投射原则”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兼顾了词汇与构式.然而随着构式语法的发展,一些构式语法学家过度强调构式对词汇的作用,而忽视了词汇对语句结构、意义和用法的作用,语句义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共同决定的,构式语法中的压制研究应当包含词汇压制,因此本文就词汇压制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论述以弥补构式压制的不足之处,以期加深读者对词汇压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Adele E.Goldberg(1995)把“构式”(Construction)定义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而其形式Fi也好,意义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推知。”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2,(1):39-46
“X得什么似的”可以用作高程度构式。变量构件“X”表现为: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生理动词及部分带有隐含量级特征的动作动词。构式义可概括为:某主体存在“X”的性质状态,通过“什么似的”虚指比附凸显“X”达到的极致程度。“X得什么似的”构式特征突出表现在构式程度表达的主观性特征明显,以及通过“什么似的”的虚指比附实现程度表达。构式义获得得益于构式对构件的压制以及构件语义的认知整合。  相似文献   

19.
构式“融X为一体”为兼语结构,虚化的文言动词“为”与“一体”组成的类固定短语“为一体”通常可以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搭配对象可统分为单词型单项式、短语型单项式、语素型多项式、单词型多项式以及短语型多项式。该构式由“融为一体”受语义重心转移的影响发展而来,经历了固化的两个阶段,在经济原则、适用原则的推动下实现构式化,但在固化程度上略有不足。该构式的构式义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以实现某种效果”,可简称“融合义”。在语义表达上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上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5,(1):105-106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基本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研究了英语双及物构块式(VN1N2 construction)中构式义与动词义的关系,揭示了VN1N2结构中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