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以审美为根基,并且最终以审美为归宿;审美既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中介,而且审美本身就是文学最需要实现的价值。因此文学最需要有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也最能培养和塑造具备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与读者的共鸣便是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模糊亦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活读者的审美想象,使其在解读与鉴赏中完成对原作的接受.文学模糊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句法模糊等方面.对文学翻译应把握原作的意义,适当保留模糊性,以让读者去创造,发现原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5.
张欣 《英语辅导》2008,(4):119-123
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之死"和"读者反应理论"使翻译过程中试图寻求原文等价物的幻想破灭了。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文学文本译者应弱化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学审美和创作中的空白意识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空白,增强了文学的空灵朦胧之美,可以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去追求文学的底蕴,而读者通过对空白的再创造,可以使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更加完美,从而完成作品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什么为中心?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文艺理论书籍、教材,都认为文学只有认识、教育与娱乐(或审美)三种价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未注意文学价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学的多方面价值简单化了。我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审美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是作品对读者的有用性与意义,即一种主客体间的审美效应关系。文学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解读障碍,一方面妨碍着作家完整地传达出具有一定艺术意味的审美信息,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但在另一方面,是为读者的审美想象留下了施展身手的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在文学活动中,与作家通过作品进行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9.
金海燕 《现代语文》2005,(8):100-101
随着新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学教育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0.
文学风格生成规律浅探刘双贵一、对文学风格作为一种文学生态现象的考察文学风格首先是一种人类审美流程中特有的现象。人类的审美对象之成为对象,主要与人们的审美期待有关。而文学风格作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审美对象,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读者审美期待需求而生成的。人...  相似文献   

11.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前理解、前审美、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就绝不会相同,可见读者主体性是文学意义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贾龙弟 《小学语文》2014,(12):33-36
一、童话感来自童话的阅读姿态 1.文学感:童话首先是文学。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首先是文学。阅读童话的姿态首先应该是文学阅读的姿态。一篇童话的魅力,在于能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诗意世界,发现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美感,这些审美经验不是靠抽象概括指认就能获得的,而只能是读者体会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进行的是审美阅读,是审美阅读的姿态,即文学的阅读姿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涉及面极为广泛,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起点的文学启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审美再现有助于读者把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由"表象"升华为"意象",转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移情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熏陶、震动,打破身体的"平衡"从而进入一种"紧张",呈现一种审美愉悦的态势;联想和想象则是给欣赏者插上审美的翅膀;文学的多义性则给欣赏者的审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学鉴赏力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学鉴赏力包括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评价力等。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表现形式,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适当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尽可能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快感.本文从语境的角度,以<围城>译本为例,评析陌生化语言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选择风格,风格也选择着它的读者。在这双向的选择中,读者的选择是主导的。读者在鉴赏中的风格选择,会受到审美时尚、民族文化传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审美偏好。个体性的风格选择可划分为年龄选择,情绪情境选择、顺向逆向选择等。读者的风格选择,是作家进行风格探索的主要参照,而新的独创风格的形式,又会培养出自己的读者。风格选择的群体性,最终推动风格多元并存、多向发展的格局,影响流派的兴衰和文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含蓄的手法能够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让读者体会到审美的愉悦,本文对文学翻译中应当具备的含蓄的审美效果做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人类天生具有审美探究心理,包括审美求异心理和审美求同心理.审美求异心理要求中国文学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保持民族特色,给世界其他民族的读者以新奇感;审美求同心理则要求中国文学在弘扬民族性的同时,以世界其他民族读者所熟悉的艺术形式消除其审美理解的障碍,唤起他们的审美兴趣.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内在地制约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融互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