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手段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政策导向.本文结合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突出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三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为核心,在摸清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现状的情况下,明确了不同生态功能红线区的管理要求和保护方向,为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1全国生态环境变化综合评估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成功经验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科院与环保部合作,继续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期评估,研发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与规范,修订全国或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为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部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Z1):83-83
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成功经验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中科院与环保部合作,继续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定期评估,研发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与规范,修订全国或重点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与技术体系,为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升国家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生态红线"作为对空间环境实施生态整体性保护的一项创新举措,在落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具体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专门法律缺失、划线范围有争议、多头管理致红线空间重叠、生态补偿和绩效考核等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导致生态红线"难落地"。未来制度的完善应当在制度安排符合生态整体特性的思路指引下采取多种手段保障红线落地,具体措施如下:在科学划定红线区域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和地方专门立法予以保线;实施分类分级的管控措施进行护线;配套设置生态补偿、绩效考核、公众参与以及立体化空间监管体系等制度坚实守线。只有通过多种管理手段的统筹推进,才能保障生态红线"划得好"、"守得住",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诉求。  相似文献   

7.
生态红线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划定生态红线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生态红线制度是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文章概述了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生态红线划分、实施及监管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建立生态红线制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生态红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红玉 《资源科学》2005,27(3):54-60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特征.中国湿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区域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功能性等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湿地资源丧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在许多典型区域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国湿地资源特征和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典型湿地区域的湿地资源现状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某些重要的湿地分布区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区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核心生态空间的现状、变化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尔琪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5,37(7):1322-1331
本文综合中国目前的国土区划和生态工程,提取包括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防风固沙带、洪水调蓄区、河岸防护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6类国家核心生态空间,划定维护国土安全的生态红线。结果表明,中国核心生态空间面积为339.77万km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核心生态空间内的土地利用构成以林地、草地和湿地为主,耕地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等比重较低。1980-2008年近30年间,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用地呈减少趋势,而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用地呈增加态势,区域生态调节、防护和屏障功能削弱。因此,核心生态空间内应严格控制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强调生态红线内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绝对保护。  相似文献   

10.
因为现代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如果不加以保护很有可能会完全的消失,因此国家通过生态红线划定的方法来对某些重要性以及敏感性生态区域进行保护,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红线划定缺少科学性,这与划定时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及使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有关。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态红线划定应该遵循的原则的介绍,进而探讨了其技术方法,希望为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态移民效益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耀锋 《资源科学》2016,38(8):1550-1560
中国生态移民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成因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不协调性。生态移民政策实施的效果由此也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中国生态移民效益评估研究文献的全面梳理,系统分析了其评估对象、内容、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已有生态移民效益评估研究主要针对中国中西部各省典型移民工程,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对移民效益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的单因子或多因子考察,重点对移民经济收入变化进行了评估;生态移民效益评估结果虽然受迁入区资源环境容量、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移民适应能力等的影响,但评估研究的数据来源、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也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生态移民效益评估研究要强调对反映整个移民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变化的全面调研,以第三方作为评估主体,甄选适宜的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进行全程考察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13.
城镇绿化生态的规划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绿化生态随着城市扩张,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空间规划混乱、区域功能退化等现象。以小榄镇绿化现状为例,从区域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区域生态恢复等角度,探讨城镇绿化生态的规划建设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护城镇和乡村景观格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阳  刘悦忻  钱建利  郭游  胡迎山 《资源科学》2020,42(10):2010-2021
全面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现状,以此为数据基础进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对综合开发及统筹布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观测、识别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节点是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类型、DEM、道路数据和自然保护地数据对区域资源现状进行综合观测;同时基于InVEST模型、粒度反推法以及区域现状确定生态源地;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道路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并使用电路理论判定生态廊道,识别生态修复关键点。结果表明:①万年县生态源地面积95.93 km2,林地为主要源地类型,其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至关重要;生态廊道长度217.89 km,其中,贯穿全域的33条关键廊道需要优先保护,未来可作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及监测的重点区域。②识别出“夹点”11处,“障碍点”74处,区域生境连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③基于电路理论,通过源地选取、阻力面及廊道构建、重要战略点识别等,整合全域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针对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不同分区的资源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国土空间规划是用途管制的基础,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的保证.青海省天峻县高寒草地占区域面积78%,分别坐落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在青海省天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高寒草地进行了差异性用途管制研究,认为生态空间红线内的草地按禁止...  相似文献   

16.
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重点应用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理论,解读被评估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抽取出该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的初选指标;运用文献分析法,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以鱼刺图为分析工具,完善初选指标;应用深度访谈与专家意见法,结合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现状,针对被评估区域地方特色,筛选出相应的评估指标。最终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5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建立评估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借助2013年数据验证模型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区域双创生态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建构了区域双创生态系统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双创生态系统潜在生态位适宜度、进化动量评估模型,评价了成渝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双创生态。同时引入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双创生态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综合宜居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度,改善双创生态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分析双创生态对区域竞争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区域双创生态、提升竞争力的"两协同三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三线”)对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三线”内涵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线”协同划定的分析框架和协调策略,选取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通过构建“生态-耕作-建设”三种利益导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了不同目标导向下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综合各适宜性评价结果识别土地利用冲突区,基于生态优先、集中紧凑、邻域和谐和空间识别的原则,对各类冲突区进行耦合协调,以期为“三线”划定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西部的茅山片区、北部的天荒湖湿地以及钱资湖、长荡湖等区域,总面积260.63km2;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茅山片区及低山丘陵的东侧,中部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东部的高亢平原,总面积303.57km2;城市开发边界圈定了中心城区可扩张的最大范围,总面积69.43km2。  相似文献   

19.
全球环境变化和强烈人为干预下生态安全格局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对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厘清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内涵发展,梳理了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景观生态分类方法与适宜性评价和区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归纳了数量优化方法、空间优化方法和人工智能决策方法等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技术的研究态势,指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及集成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标准量化设定方法、区域之间跨尺度多等级联系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新常态下编制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引导国土资源空间管控、研判未来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新时期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迫不及待。以钦州市为例,研究基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新思路,为同期类似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