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情感依恋有文化感物的功能,也有心理认同的根基,情感交融、心理依恋有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现实生活中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促成某种共同体产生的基本要素,也是情感依恋这种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的价值意识、集体利益、情感身份是我们凝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当前,正确认识情感依恋对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意义,可以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与重要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增进各民族幼儿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地区语言扶智扶贫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7.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从历史、情感、机制、文化等多个角度探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需要学校以多学科协作教学来充分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作用。在理论层面,多学科协作教学机理是整合了中华文化传承、学科知识传播、民族精神培育和行动塑造于一体的教学。它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对话为途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键问题解决为抓手,着眼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个体内部的主动建构。在实践层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目的,通过高质量的课程融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建立学科间对话交流机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创新民族精神;创设激发学生行动的教学空间,丰富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自觉生成的特殊心理场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民族文化心理场指向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生活空间,隐含中华民族共认价值尺度,渗透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场的化育功能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包括在情感方式化育层面以场量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归属感,在价值观念化育层面以共享文化模式促成“民族—国家”认同,在文化精神化育层面以主体间交往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通过民族文化心理场形塑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路向在于,融通自然与人文生态,构建和谐共生环境系统;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促动多民族主体互动,框定共同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2.
情感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有的情感认知、共享的情感内容、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构成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新形势下情感传播的泛化、分化、极化特点,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挑战。要通过夯实民族情感认知、打造民族情感话语、搭建民族交流平台,妥善处理负面民族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通进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对云贵川渝6786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期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所启示。研究发现,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表现良好,但认知、意志维度的水平略低于父母,其内部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学段、民族、学校城乡属性、家庭SES等群体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外源性因素,家庭功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学校环境次之,社区支持相对较弱;民族认同作为内生性因素,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项外源性因素和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体系,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新举措,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也是自觉运用和拓展“三进”理念的新尝试。组织编写国家层面的教材、具有融入式特点的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以及相关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的路径;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堂教学目标,强化与培育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置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的路径;认真学习贯彻相关重要论述和政策文件,树立思想观念,涵养情感体验,形成坚定信仰是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头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文化作为国家发展、地区进步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国家、民族文化群体的动力和源泉,因而文化认同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甘南藏戏是甘南地区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凝聚着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情感,扮演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文章拟通过分析甘南藏戏在叙事上的特征,归纳其在现代化传承中需要强化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属性,具体包括更新角色类型,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创新情节模式,突出叙事结构中的文化情感;替换词语程式,体现文化符号里的家国情怀,进而突出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否具有稳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学历史教育对于培育与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逻辑,也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多民族共生,有助于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化。这些价值的有效转化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基于“认知阶段-情感生成-意志形成”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逻辑,基于“四个共同”理念的教学内容组织逻辑和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教育空间延伸逻辑等三个内在逻辑;还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教学,从时空史实关联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图谱,从关键情境中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升华拓展中实践运用,最终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的新时代,推动少数民族儿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至关重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在凉山州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民族地区学前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优化路径:以壮大幼儿师资队伍为依托,扩宽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发展正规学前教育为主渠道,因地制宜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以教授国家通用语言为载体,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8.
弹幕互动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科学、完整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文化是逻辑起点,民族文化唤醒集体记忆,集体记忆调动价值共识,进而驱动人们借助弹幕参与互动并构筑完备的互动场。互动仪式要素是逻辑中介,互动场中四大仪式要素的互构与循环完成了民族情感从唤醒到凝聚再到认同的驱动发展过程,使其短暂的情感体验升华为持续性输出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核心要义,情感能量的迸发促使个体不断产生持久性的归属感、团结感和认同感,并持续将其现实化,进而驱动人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呈现良好的年龄发展态势,其中表达性词汇发展优于理解性词汇发展;母语为普通话的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优;城镇地区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显著优于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公办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及班级中师幼互动质量越高的学前儿童其词汇能力发展越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学前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显著正相关。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重视提升班级师幼互动质量,加强对母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与儿童互动的指导,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