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党洁 《东南传播》2021,(8):15-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交媒介逐渐成为人们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景.社交媒介场景下,由于存在用户构成的结构性失衡以及商业逻辑下的内容偏向,在保护亚群体文化纯洁性的原始推动力下,代际冲突几乎不可避免.从维护和谐社会的角度,消除代际冲突又是必要的,社交媒介通过推动代际再类别化,增强代际间互动,提供多样化社群等,使代际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韩亚辉  郭智敏 《新闻知识》2023,(6):20-26+93-94
社交媒体场域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家庭传播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面向。基于个体化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微信催婚源于亲代对子代“逆社会时钟”的焦虑,子代会通过协商、争吵等冲突性话语,以及“数字隐身”和线上“CP表演”等媒介行为进行反催婚抵抗。数字化的代际冲突让离乡青年在婚恋问题和家庭关系中实现了“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生存,但也面临着家庭孝慈关系瓦解和“近乡情怯”的个体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网络文化研究重点应该是在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网络文化孕育的文化冲突的形式,但是目前研究这些冲突的原因和意义方面所做的工作很少.根据布迪厄的群体区别理论,文化冲突不仅仅发生在跨文化区域,而是在跨群体、跨社区、不同种媒介技术形式之间都会产生.所以本文在国家文化、组织文化和群体文化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网络文化的冲突与适应,并参考特定网络技术价值,总结出网络文化的交集所导致冲突的几种形式,研究出网络文化的适应模型.  相似文献   

4.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及代际冲突日益加重,公共图书馆探索促进代际融合的多元路径成为落实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分析国外公共图书馆代际融合服务实践,指出其注重开展多元化的代际项目、强调代际双方共学共享、密切关联社区、重视为低龄儿童及特殊群体提供代际融合服务等特征,进而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通过树立促进代际融合服务理念、推进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展多元主题的代际服务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代际服务模式等策略推进代际融合服务实践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7.
黄钿  杨莉明 《新闻知识》2023,(11):41-51+94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在代际层面的体现。本文以短视频App为“数字代沟”研究视角的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青年和中老年群体在短视频接入、使用和素养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此了解短视频的数字代沟特点及成因,从而探究数字代沟的弥合路径。研究发现,青年与中老年受访者在短视频App的接入、使用与素养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人口特征变量是影响“数字代沟”的重要因素,而家庭代际关系对“素养沟”影响更加明显。用户获取信息不对称、新媒体素养缺位及平台适老化程度不足等,是形成“数字代沟”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间的“数字反哺”有助于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综合媒体与社会力量则能从更长远的角度实现数字代沟的弥合。  相似文献   

8.
老年群体的ICT使用问题是老龄化、数字化、现代化交叠推进的产物,考察和反思媒体如何认知和建构老年群体的ICT使用议题,对当下理解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法对老年群体ICT使用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媒体通过不同类型的隐喻建构了老年群体的数字弱者形象和ICT技术迷思,从而使该议题获得了话语上的合法性。隐喻背后的话语建构逻辑反映了当下社会、政治、文化中本质主义老年观和积极老龄观的矛盾,也体现出明显的单向度技术进步主义观念,以及平等主义关怀和孝道文化下的数字治理观。研究意在通过上述分析反思老年群体的ICT使用问题,从而更好地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相似文献   

9.
黄俊  董小玉 《当代传播》2021,(5):45-47,81
本文在民族文化视角、区域文化视角及性别文化视角的谣言研究基础之上,创设代际文化视角的谣言研究路径,开拓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中国社交媒体空间的谣言具有鲜明的代际文化特征.在厘清代际内涵及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网络空间谣言传播的代际现象做了分析,进而讨论谣言代际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为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审视与治理谣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文化挪用作为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常见现象,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挪用是一个颇具消极意义的概念,通常被用来指代自身文化环境中的主流文化在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前被其他文化挪用的过程与现象。长期以来,文化挪用作为批判性术语带有解构主义色彩,其积极意义长期被忽视,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该概念在制造文化冲突中同时也在化解文化冲突,并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化挪用能为本民族文化革新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夏扬 《中国出版》2012,(18):3-6
《著作权法》修改中经常发生激烈争论,这多是因文化碰撞而起。争论是传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并最终通过具体制度的存废改易而体现。这种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与权利以及自治与他律等几个方面。正确把握文化对具体制度的影响能够提高著作权法的立法和修法的水平,并最终有利于著作权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执行。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20):64-68
数字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当全媒体时代到来的时候,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在体育范畴内研究数字媒体是实验室建设内容之一,它融合了体育学、传播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实验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实验研究和建设,是与体育相关实验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3.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视听》2023,(10):115-118
现实生活的日益媒介化使得“展演”一词有了新的实践意义,也为成年初显期群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中重要的实践方式,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呈现出更加符合现实社会与数字空间逻辑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从媒介化视域出发,剖析15位成年初显期受访者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发现该群体在角色呈现的过程中具有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体现出该群体的数字展演所承载的意涵,包括对于主体认知的挖掘、符合社会期待等。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类型是电视剧内在的结构形式和表达系统。都市情感剧中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新旧价值体系的冲撞、城乡差异、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冲突的解决方式上,在电视剧的结局中,体现了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代际撕裂的痛楚,被传统文化愈合的理想化的救赎。都市情感剧通过"时尚化"和"娱乐化"等创作手段,来强化自身的可售性。都市情感剧的创作需要挖掘人类情感在深层结构上共同性的命题,同时把握都市的时代发展命脉,才能诞生以时代价值的选择与传统文化重建相融合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5.
梁柏静 《图书馆》2007,24(2):22-25
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移民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移民活动已经涌现并发生。这其中的农村移民占移民中的大多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将成为城市移民,那么面对新环境,他们又会遇到哪些文化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城市移民的文化关注机制,本文运用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寻找文化冲突的基本动因和主要表现,进而反思图书馆在服务于这一群体的现状,化解文化冲突,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推动媒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现“两个先行”头雁风采,杭州在通过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们圆桌会》的个案剖析,探究了媒介化治理过程中媒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调和方式以及媒体制造社会共识从而达成媒介化治理目标的具体方式,探索了基于《我们圆桌会》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即通过搭建多元社会主体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形塑自身主体性。通过党政部门与媒体机构的“政媒联动”机制,规避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媒体的公共性实践,在广泛的多元社会主体中制造社会共识,实现媒介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7.
智能化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颠覆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生存的全新状态。而中国社会人口的深度老龄化与过快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并行,生存门槛的提高带来了老年群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使其陷入了数字困境,让老年群体成为了智能媒体时代的“数字难民”。本文从智能媒体时代“数字难民”的生存现状出发,思考“数字难民”在新媒体使用中心理、生活以及主体性方面的困境,借助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分析智能媒体助力“数字难民”群体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途径和破局之道。本研究提出坚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尊重老年群体的数字权力与数字需求,为其更好数字化生存、融入智能媒体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数字出版游戏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数字出版机构通过游戏化增加产品竞争优势.文章对目前融媒体背景下数字出版游戏化在媒介、文本与传播方面的发展表征进行阐述,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最后基于游戏四大特征在策划、技术、交互与社交方面提出有益于数字出版游戏化的实现策略,以促使数字出版行业在融合发展环境中提升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林舜美 《今传媒》2023,(1):100-102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数字媒体时代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数字媒体设计界关注的主题。本文以数字媒体设计应用为设计为主线,通过本文的设计研究,介绍了数字媒体中动画的概念、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产品的应用和前景,以及如何结合现代设计技术进行中华茶文化的传承,旨在为闽南茶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20.
刘琛 《传媒》2014,(22)
正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媒介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依赖甚至成为共生关系。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畴。"一切都是媒介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