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浙江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职业教育要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基础上探索自身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功能。从发展与理论的逻辑看,职业教育在通过技术技能赋能社会各类群体和组织发展的方式中蕴含着与共同富裕一致的价值意蕴。在实践路径上,需要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有效提升社会人力资本、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创建技能型社会等方式,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差异和产业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东西部劳动力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人才供需错配。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类型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因应之举,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发展空间与动力源泉。文章通过解读职业教育赋能东西部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聚焦职业教育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解码“云上五金职校”示范样板的经验做法,借鉴其数字平台的模式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明确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为浙江省乃至东部地区技能人才培养探路,为职业教育赋能东西部共同富裕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激活共同富裕新动能。在此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共同富裕需恪守面向“全面发展”与“实践进步”新逻辑、强化“技术赋能”与“技术传承”新优势的价值取向。然而,农村职业教育特有的“宽进宽出”政策、“普教性”特征、“生存式”特质以及“直通车”偏差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融合出现裂痕,滞缓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为克服上述困境,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打造“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化农村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形成“2.0+3.0+4.0”的统筹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党政领导、行业主导、乡镇自主”的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富教合一、互利共赢、灵活自主”的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深刻、影响深远的社会议题,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的使命,为共同富裕建设不断赋能。“自我赋能”“授权赋能”“协同赋能”三种重要赋能模式彼此相关,构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概念框架。运用三重赋能模式,持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为: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赋能”,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二是政策支持下的“授权赋能”,不断推进政策导向和健全创业服务保障;三是多元主体的“协同赋能”,驱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高职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作用。其中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分析高职教育与共同富裕的耦合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高职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内生逻辑,提出具体路向选择:促进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富裕;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助力技能富裕;推进多方协同育人范式,助力精神富裕,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提升其收入水平。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迭代升级和劳动者个人发展等方面对助力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针对技能型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从三方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同向同行:加大各方供给,提升社会整体技能水平;多元主体协同,加快推进产教融合进程;完善分配机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待遇。  相似文献   

7.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选择。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各地应从机制和实践两大层面出发,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互利共生。从机制维度来看,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方应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互联网+职业教育”线上教学机制,为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赋能蓄力。从实践维度来看,各地应统筹乡村产业规划和院校发展规划,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健全职业教育培训育人体系,加大乡村产业人才供给力度;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工作,以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8.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优势、技术技能优势、文化传承优势以及就业导向等内在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保障,夯实服务农村的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9.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职业院校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索质量新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对47所学校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群体关切、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实现维度、创新逻辑五个方面归纳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认识困境、规划困境、效能困境是阻碍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的主要约束,因此,应着眼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亲农型质量评价体系、点群式校地职教联盟、集团化县域产教综合体,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特殊职业教育,更好赋能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浙江省特殊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具有先行先试的重要价值,基于目前浙江省良好的发展基础,可从政策、环境、理念、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为全国提供特殊职业教育赋能残疾人共同富裕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则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人才和技能支撑。从理论层面分析发展职业教育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构建多层次共同富裕指标评价体系,并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发展职业教育可通过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乡村振兴等中介机制赋能经济增长,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有效推进共同富裕,这一结果经过一系列检验是稳健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中介机制作用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于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职业教育在现实实践中存在“马太效应”发展困境、“斥农”异化倾向、“协同链”破碎窘境等诸多制约因素,为破解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难题,需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正确认知农村职业教育定位,坚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信心;巩固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地位,构建乡村振兴赋能“协同链”。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凭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优势,为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助力缩小社会差距和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共同富裕。浙江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创新实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系列经验。借鉴浙江经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需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向共同富裕输送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促共同富裕提质增效;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均等,助共同富裕大步向前。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的社会价值、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价值、充实精神富裕的精神价值。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应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技能社会、教育均等等维度助力共同富裕伟大实践,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探索职教乡村振兴学院模式,提升后富群体致富能力,实现乡村富裕;聚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扩中提低”行动,实现技能富裕;有序推进职教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富裕;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范式,助推德业兼修,实现德行富裕。  相似文献   

15.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命题,赋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使命。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在历史逻辑上同根同源,在理论逻辑上同向同行,在实践逻辑上互促互补。基于此,职业教育具有赋能西部地区共同富裕人才值、产业值、公益值和开放值的架构逻辑,进而助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必须明确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标准,构建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商式的共治格局,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产业发展质量、社会治理秩序与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全维进阶。  相似文献   

16.
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着力点。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应然逻辑。然而,目前相关政策无法满足现代化诉求、信息孤岛问题阻滞信息流通、数字化资源平台功能不足削弱资源供给阻碍了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进程。为加速推进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进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制定数字赋能政策,建好制度指南“强磁场”;建立数据管理机制,筑好技术应用“蓄水池”;搭建数字资源平台,绘好教育供给“同心圆”;构建数字治理体系,种好管理改革“试验田”。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职教强则经济强、职教弱则经济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依靠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培养多元复合型助农发展的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面临诸如涉农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与实际不匹配、涉农学科和人才“离农”趋势明显、针对返乡人员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政策统筹力度、强化涉农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构建在乡和返乡人员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探寻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困境和路径,成为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调查发现,边疆民族地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富能力弱、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乡村文化赋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增效;突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提升生态效益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数字技术发展下职业教育的全面创新变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通过制度赋能保障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规范性与合法性,规避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度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内容上应施力于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服务能力、完善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四个关键议题,彰显出制度主体赋能的协同性、制度内容赋能的创新性、制度方式赋能的变通性等赋能特征。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制度赋能需实现:一是要提升政策主体数字素养,培育主体数字化参与能力;二是要平衡政策工具供给,形成职教数字资源供给多元化渠道;三是要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职教数字化转型制度推进提供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