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2.
同现代汉语绝大多数双音词一样,当初的“文章”只是一个词组,无论是“文”,还是“章”,它们都有独立的意思。“文”字在甲骨文中象一个人站立在那儿,身上画有许多花纹,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如《礼记·王制》有句话说:“被发文身,雕题交趾”。郑玄注曰:“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这种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来看,是解释了“文”字的本义。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词类的  相似文献   

3.
“衣”是人一天也不可不用的物资,但“衣”字的形体构造与其意义的关系,却是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以然的。“衣”,《说文》记录的小篆形体是“(?)”,上面是覆盖的片状物,下面是两个偎依在一起的人,故《说文》描述其形体构造是“像覆二人  相似文献   

4.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5.
一、说“”近读周俊勋先生的《释“公”》一文①,文章引《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八犹背也。韩非曰,‘背私为公’。”周先生以为《说文》说解有误,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证明,“公”字“象人面容之形”,其主义也当为“容貌”义,后来孳乳为“颂”,继...  相似文献   

6.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7.
敢说你识字     
我敢打赌,“感冒”的“冒”,十个人中,有九个不会写。大多数人会把“冒”字上边的这个偏旁写成“曰”或者“日”,错!你盯住这个字仔细看一分钟,这个偏旁既不是“曰”,也不是“日”,它中间的两横与边框是不相连的。那么,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嘉宾——许慎!很遗憾,许慎今天来不了,他在东汉年间就死了,留下一本《说文解字》。那我们就请出《说文解字》吧。《说文》解释,冒的本意,是蒙着眼睛前行,“冒”字脑袋上这玩意,正是盖住眼睛的头巾。我自从去年开始学习《说文》,才恍然大悟,以前别人说我是文化人,原来…  相似文献   

8.
说寿     
“寿,久也”,(《说文》)久是寿的本义。这个“寿”字,由来也是够久的。广西永福县旧称百寿县,那里有块百寿碑,集“寿”字一百个,甲骨文、金文都有刊刻。《诗经》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句子。“寿”字引申为年龄,称为寿数、年寿,人希望寿命长,就祝颂“寿比南山”。其实,有为的人往往短寿,或少年捐躯,或中年早逝,庄子就说过:“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人间世》)成玄英解释说,不材,“所以免早天”,反倒长寿了。  相似文献   

9.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0.
声训     
亦称“音训”。训诂上有利用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同音相训的,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衣、依古音同属影纽微部);双声相训的,如《尔雅·释言》:“颠,顶也。”(颠、顶古音同属端纽):叠韵相训的,如《说文·人部》  相似文献   

11.
“文”字甲骨文作∑或 ,像人脑部有花纹。先秦和汉代古籍屡言楚越人有文身的习俗,甲骨文“文”字正是它的历史写真。《庄子·逍遥游》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章甫是中原人戴的礼帽,越人断发文身,自然用不着它。《左传·哀公七年》追述一段西周先人的故事说:“太伯端委以治周  相似文献   

12.
春·年     
春《说文》:“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日、艸、屯,表示的意思是,时日到了,草木就生长起来。屯字像草木初生的样子,既表形象,又表声音,所以这个“春”字是会意兼形声。甲骨文的“春”字与《说文》的“春”字略同。甲骨文中,尚无四季的称呼,所以这个“春”是表示时候,而不表示后来四季之一的“春季”。  相似文献   

13.
仁·智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为两人相偶、亲密无间之意。所以《说文·人部》释义为:“仁,亲也。从人、二。”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金文中才有,最早出现于中山王鼎。从中山王鼎的字形来看,应当是两人并列同坐,相与存问,意示亲敬。与《说文》的义相合。  相似文献   

14.
释“兑”     
<正> 《说文》“儿”部曰:“兑,说也。从儿,(?)声。”段玉裁曰:“说者今之悦字。”按,兑为“悦”义,表心理活动,而许氏释形为“从儿(儿即人字)”,形义似不相傅。今考之甲骨文,兑字之形为(?),下部、中部象人将口上仰之形,上部象口呼气之状,其字实为“从人从口从八”会意。人的生理规律,气憋则难受,舒气则悦怿,故训“兑”的本义为“说(悦)”至为确当。  相似文献   

15.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6.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17.
《说文&#183;女部》声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183;女部》声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释词(字)和解释词(字)是同源词(字);在释义里面包含着语源性义素或&#183;在里面包含着同源词;被释字和解释字虽非同源,但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点;被释字和解释字实际上是异体宇。声训因其主观任意性历来遭到学者的批判,但《说文》中的声训却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多数以同源词(字)为训,或者训释中含有语源性的成分,因而可信度较高,而《说文》的声训对后世的“右文说”、“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的创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以“口”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56字,如:问,《说文》:[问,讯也,从口门声。];唯,《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咸,从口从戌,《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以“目”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较多,如:目,  相似文献   

19.
《说文》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丰富宝藏.它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词义,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音形义的研究成果.它首创部首检录法,“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但是由于“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在长时间内它并未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到了清朝,情况才完全大变,“我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研究《说文》风行一时,“《说文》专家多至数十人,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计算在内,则多至一二百人”.其中以段桂王朱四家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先秦时代的构词意义进行考察,便可知其时的诸侯国也就是国家。“国”字在卜辞中已经出现。《说文》: “国,邦也。从口从或。”在解释“邦”时,则用“国”。邦、国互训是合乎先秦典籍所载的。《书·大诰》云“……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我国”和“我周邦”并用。按《说文》国从口从或,《说文》“或”字条曰:“或,邦也。从口,戈以守一,地也。”段玉裁注曰:“邑部曰,邦者国也,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刘师培说:“国字从一者,以其象土地之形也。加口于一字之上者,一以象城廓之形,一以象营垒之形。其加以戈字者,则古人城郭营垒之外,皆以兵守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