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水与热水》一课,教材设计由三个活动组成:冷热不同的水、冷水与热水还有什么不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期望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知冷热,经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不同的过程,同时探究出热水上浮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冷水与热水》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主题,由3个活动组成。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安排了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贯彻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观察、猜想、思考、讨论、实验过程中,亲历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冷水和热水,学生们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所缺乏的是对现象蕴含的秘密进行科学探…  相似文献   

3.
一个公开教学活动上,我带着孩子们用非常简单的材料:两个杯、一些水,经历了一堂《热水与冷水》的科学课:师:现我们有一杯冷水和热水,再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那该怎么倒啊?(讨论片刻)生:在第一只空杯中,拿热水杯倒一点,再拿冷水杯倒一点。在第二只空杯中,拿热水倒得多一点,再拿冷水杯倒得少一点。这样  相似文献   

4.
1.(海南省)将半口杯冷水沿杯内壁倒人另半杯热水中.一开始上层水比下层水热,一定时间后,杯中的水变得冷热均匀.这一现象体现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相似文献   

5.
〔简要说明〕由于本课活动内容较多,活动时间长,所以,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宜采取下列几项措施。1.只要求学生口述并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不作文字记录。2.把“研究热水上浮原因”的活动推移到第二课《热胀冷缩》中,与《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相结合。3.观察热水袋在冷水瓶中的沉浮现象。教师把热水袋和一只大杯子都装好热水,分发到各组,供学生使用。4.自制轻小的保温瓶,供学生使用。制作方法:将空酒精瓶的外壁包上几层薄泡沫垫(商品的包装垫衬),盖上橡皮塞。5.教师要亲自动手观察几次“扩散”“沉浮”的现象,以便指导学生操作。6.把材料…  相似文献   

6.
把一袋冷水放在热水中会怎样?一袋热水放在冷水中会怎样?——是沉还是浮?这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第一课时《冷水和热水》一课中的一个教学活动。【情境再现1】用自封袋装满了冷水(不留空气)放在热水中,沉下去了;再用自封袋装满了热水(不留空气)放在冷水中,浮起来了。学生通过一种新视  相似文献   

7.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设计上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一课。教材分析把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水的温度会慢慢下降。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可能从未想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旨在从这些日常现象入手,通过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建立起温度的概念,学习测量  相似文献   

9.
<正>《测量水的温度》是对苏教版《冷热和温度》一课教材的"二度开发"。原教材从一个经典实验开始,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水杯,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旨在引导学生从一个冷热错误的感受指向测量上的温度,即借助工具测量水温,在此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并测量发现一杯热  相似文献   

10.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围在讲台边,纷纷议论,“老师,我们今天学冷水和热水?”“老师,冷水中倒进热水会怎样?”……看着学生好奇的样子,我改变原来的引入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如果热水倒进冷水会怎样?”学生的问题受到重视,因而兴致很高,大胆进行猜测,有的说:“热水在冷水中会散开”有的说:“热水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说:“热水会变成温水”……他们急于想知道结  相似文献   

11.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第3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有一个对流实验(如图一),“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杯壁慢慢地加入一杯冷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冷水先沉到杯底,受热以后浮上来,这说明发生了对流。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巧妙,巧妙之处在于仅仅用了很简陋的仪器,就把对流实验现象很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但细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是依靠向下冲力沉下去的。  相似文献   

12.
本课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设计比较热水和冷水的实验,并使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该实验。通过观察热水和冷水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认真细致的工作,体验开展小实验的乐趣。[片段一]初步感知,打下基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学习新课,往往能减缓学习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正给学生上《比一比》一课。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比身高,比年纪,比物体的轻重、软硬、长短,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积极性也很高。在比冷热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装在相同杯子里的两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请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比出两杯水冷热的不同。孩子们顿时唧唧喳喳讨论开了,  相似文献   

14.
从冰箱拿出冰冻的鱼.使其融化烹饪,用热水还是冷水化冰,哪一个更快?人们会自然认为热水更快一些,这个不难理解,热水和冰的温差大一些,更利于热的传递,短时间里冻鱼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完成熔化过程.但实际情况是用冷水效果更好,用时反而最短,与我们的想象迥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笔者查阅多种有关资料,对提出的解释意见,认为没有切中要点,没有让人相信的说服力,下面就该问题阐述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第3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中有一个对流实验(如图一),“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杯壁慢慢地加入一杯冷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以后,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冷水先沉到杯底,受热以后浮上来,这说明发生了对流。这个实验设计得很巧妙,巧妙之处在于仅仅用了很简陋的仪器,就把对流实验现象很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但细细一琢磨,又觉得这是依靠向下冲力沉下去的。因为,我把一杯染色的热水沿的实验来证明对流,我总是感觉到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我们能否把对流实验设计得再周密一点,达到科学…  相似文献   

16.
姆潘巴效应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产、科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水是最常见的物质.可是,我们很了解水吗?尤其是对水那奇妙的反常特性?一、热水比冷水冻得快——姆潘巴效应(Mpem-ba Effect)热水比冷水冻得快似乎难以使常人理解.在20世纪以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但在经历漫长冬季的地方,如在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这一观点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人们  相似文献   

17.
亮亮和泡泡玩累了,来到快餐店。亮亮先吃了一个冰激凌,然后又要了一杯热牛奶。亮亮觉得这热牛奶好烫,可只喝了热牛奶的泡泡却不觉得烫。为什么呢?一起来做一个冷热作用的小实验吧。准备材料: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开始做:1.将一个手指头放在冷水里。2.拿出来,再把手指放在温水里。3.再用另一个手指重新开始,先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在温水里。问题:两个手指对温水的温度感觉是否一样?实验结果:从冷水里拿出的手指感觉温水的温度更高些,相反从热水里拿出的手指感觉温水的温度要低些。为什么:这是因为手指的皮肤已对先试过的冷、热水温产生…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冷和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从认识冷热现象开始,围绕着冷热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探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即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晖 《贵州教育》2007,(16):25-26
教材分析:"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的实验活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热与温度》第一课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0.
实脸名称:浏定物体沮度的实脸。实脸目的:训练学生使用滋度计的技能,了解空 气、冷水和热水的变化挽律。尖脸器材:玻瑞杯两只,沮度表一支,秒表一个, 冷水和热水若干。实脸步霖:①拿出滋度表,浏1空气的沮度,并记 录在下表;②在一个玻瑞杯中例入丰杯 冷水,③用遥度表浏童冷水的沮度,井 记录在下表;④在另一个玻瑞杯中例入 丰杯热水;⑥将注度衣从冷水杯中移到 热水杯中,砚攀并记录热水的滋度;⑥ 辛隔两分钟观攀记录一次水的滋度。实脸现象:┌────┬───┬────┬─────┐│空气沮度│ │冷水沮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