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出发,考察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对984名体育院校大四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包括三个因子:自我提升、发泄倾诉、心态调节。②女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子的水平高于男生,在发泄倾诉因子的水平低于男生。③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素水平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发泄与倾诉因素水平高于其他各专业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与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高校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坚毅品质特征,通过建立基准模型,对坚毅品质量表进行恒等性研究,探讨坚毅品质量表跨专业是否具有恒等性。研究内容:以北京师范大学高校483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校大学生坚毅品质特征模型,分别以体育专业大学生和普通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跨专业类别恒等性检定。结果:(1) 12条目坚毅品质量表整体及不同专业群体中配适度指标良好。(2)跨专业类别大学生坚毅品质特征在因素负荷、测量截距、共变异数、变异数、测量残差上具有恒等性。(3)跨专业类别体育专业大学生与普通专业大学生坚毅品质特征均值具有恒等性。结论:12项目坚毅品质量表可以作为大学生跨专业类别研究的基底模型,可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验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以558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检验和比较了不同年级、性别和学业成绩学生之间考试诚信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诚信水平的显著差异;大学男生诚信水平要显著低于女生;学科学生诚信水平显著高于术科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学生诚信水平显著高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龙燕梅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徐方忠等人编制的目标倾向量表、凌文辁等人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体育院校545名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整体水平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目标取向是成绩目标取向,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最注重发展因素和保健因素,体育专业大学生目标取向、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特点,采用自编问卷,对武汉体育学院2007-2010级共1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体育院校大学生班级归属感表现较好,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强,对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上还有待加强;(2)专业类型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其中术科专业的学生班级归属感要好于学科专业学生。此外,专业和性别还存在交互影响,术科男生的班级归属感高于术科女生,而学科男生的班级归属感低于学科女生;(3)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学生班级归属感差异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班级归属感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原因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目标定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8所普通高校的877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考察了不同组别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定向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中目标定向得分表现出低任务定向得分和高自我定向得分的认知能力;男生在任务定向得分上高于女生且有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在任务定向得分上高于城镇学生且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在自我定向得分上高于二年级且有显著差异;跆拳道专项的学生自我定向得分低于武术和散打专项学生且有显著差异;按照目标定向的构成,可以将受试人群分为4类。建议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项目特点和学生特点等方面出发设置目标。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控制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对54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一、大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生源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农村、镇郊、城市。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体育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以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征以及与体育成绩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体育成绩成正相关的关系,且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体育成绩一般的学生;男生的自我效能感略高于女生;学校类别对自我效能感和体育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回归...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组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跨理论模型(TTM)3个心理问卷在大学生群体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普适性.对1 149名大学生进行了TTM问卷的测量,分析了性别组间自我效能、决策平衡和修订后变化过程问卷的因素效度和测量等值性.结果显示,3个问卷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结构效度和建构信度.自我效能具有完全的因素负荷和因素方差等值;决策平衡问卷具有完全的因素负荷和因素方差-协方差等值及部分测量误差等值;修订的变化过程问卷具有完全的因素负荷等值,部分因素方差-协方差和部分测量误差等值.研究表明,TTM问卷具有性别组间测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未来研究应检验问卷的跨时间、跨年龄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组织体育竞赛的现状、途径、程度和自我认定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以期为山西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散打运动是一项典型的竞技体育,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散打运动,无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还是教学设施都应引起教育者的思考。现阶段散打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的一个重要教学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学生的关注。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散打在高校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释,为散打运动在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何种模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问卷调查对来自3所高校的136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分析课外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影响因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但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集体锻炼项目优于个人锻炼项目,差异非常显著(P〈0.01);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经历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均有影响,差异非常显著(P〈0.01)。为提高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以集体锻炼的体育项目为主、适当加大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并且使大学生持之以恒、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发现,高等院校体育特长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其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外语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效能感水平,并担负起体育特长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重任。教师还应帮助体育特长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辽宁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都有明确的认识,但认识和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运动项目选择上男女性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体育设施器材短缺、无人指导、学习紧张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对200名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在运动兴趣、运动参与、体育美感体验等方面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结果提示开设体育美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是完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和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旭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71-72,75
采用《身体自我概念量表》(PSDQ)和《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不同专业和锻炼情况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要优于普通专业大学生,锻炼组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明显优于无锻炼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大学生职业锚测定量表》对我国5省市5所高校的5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大多为技术性职业锚,而且缺乏创业精神与挑战意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实习理念,鼓励自我创业等方法来改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单一、就业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析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分析社会变化与体育人才结构对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新要求;社会发展要求体育人才应具备社会体育能力;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能力发展途径。从社会体育人才角度,阐述高校体育师范生社会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