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为体现出“自主”这一理念,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对课文达到完全解读时,就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以及阅读伙伴,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的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旁听者”。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记答案的单向交流,导致学生考试时阅读题失分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思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养成阅读反思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鉴赏文学作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收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3.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要努力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文本理解中心转向问题解决中心,实现学习内容升级迭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需要切实解决学生阅读与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即“教”学生“读不懂”的内容;也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阅读与鉴赏活动,即“教”学生“不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张礼杰 《考试周刊》2011,(77):51-51
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它可以巩固在学生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锻炼思维,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既能直接地使学生从书本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又可以在艺术鉴赏中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什么书,如何阅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阅读鉴赏古代诗文,要认真体会作者“用心在无笔墨处”。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就要使他们学会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文本“体察古人用心”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面对受教育者(学生)对传统授课方法的逆反和对“教参”的“全面颠覆”,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墨守成规和不思进取终将被淘汰。  相似文献   

6.
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复习课为主,而其中的文本阅读复习课占很大比重,教师在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以及论述类文本。当然,现在教师也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因为作文被视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出言,“得作文者未必得高考天下,但失作文者必失高考天下。”可见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还是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虽然教师也花了不少时间,但写作训练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8.
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创造适应学生发展和谐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特感受,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倡导阅读,批评,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批评,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超越作品,尤其不能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的思考,去禁锢学生。  相似文献   

9.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鉴赏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并列提出,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鉴赏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增加。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常常有人把文学鉴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其实,文学鉴赏虽然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但是,仅仅一般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文学鉴赏。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课堂阅读理解课的教学课堂 阅读理解课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场所。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阅读者。针对我国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语言理解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一、他者的阅读:“欢喜指数”偏低 当下的儿童阅读,随着教师指导的精细化,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他者化”的倾向,这就离真实的“我阅读”越来越远了,学生对于阅读的“欢喜指数”自然也就随之降低了。  相似文献   

12.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的具体要求,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教师依托“快乐读书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介绍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设置评价标准,循序渐进地推进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礁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里就强凋了“读”的重要,新课标也强调了初中学生,除了学习规定的篇目外,也要求学生读大量的课外书。笔者认为,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那么学生对任何阅读也就味同嚼蜡。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有兴趣地阅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施岩 《辅导员》2009,(3):44-44
阅读,是对知识信息的吸收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尽快走入“书境”,尽快地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埋植“绿色”的切入点,其关键在于“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自觉锻炼与训练;阅读又是一种技巧,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有限的笔墨尽可能地“抢分”。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与解题思路也不是无章可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觉的鉴赏评价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按照新课程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帮助者,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将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自主阅读的本质特点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地读书、解读、鉴赏、批判、感悟、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入乐之着”,小学生年龄小,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的兴趣,不认真地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清晰地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打造个性化阅读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