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2.
活动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活动特点这一活动与课本中《厘米的认识》相配套,但课本中注重的是学生建立厘米的观念。本活动重视的是为什么要引入长度单位厘米、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要有尺这一工具、常见的尺有什么优点等知识背景的了解。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选择合适的单位、单位化聚等练习形式。本活动重视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尺并度量物体的长度,这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3.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李树良 《辽宁教育》2002,(7):115-115
活动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  相似文献   

5.
活动内容   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目标:①初步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初步认识长度单位(cm),建立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计;③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8.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长度的概念,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2.初步认识米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一厘米长的表象。3.会用直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会取整厘米的值。教学具准备:铅笔、投影片、尺、塑片。几何图形。教学过程:一、引出出示2支长短不一的铅笔。(红色、绿色)问: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通过直接比较得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简析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会测量长度为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17.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计量单位厘米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正课前思考《认识分米与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了描述准确、方便交流,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安排学生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其中,对于分米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来揭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对毫米的认识,教材也是让学生在测量书脊宽度的过程中认识到:书的厚度不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