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环境史作为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其发展和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支撑,但由于环境史在历史学科中的特殊性,一些文献中不常被人关注的内容恰恰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据史料中所见环境史信息的分布状况,按史料的来源、史料记述的内容、历史时间的纵向排列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不同类型的环境史史料进行整合和分类。在具体的分类过程中,对口述史料、田野考察资料、考古史料和其他非文字史料等特殊史料和文献的处理也值得注意。环境史文献的分类进行梳理及研究,对推进环境史文献学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国榷》是一部编年体明史巨著,其史学价值主要有五:一是记载较为系统和完整,二是史料来源颇为可靠和真实,三是为研究明代科举史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史料,四是为研究明代政治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五是为研究明代社会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环境史是正在构建及完善的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史料学是其亟待建构的基础领域。环境史学建立于传统史学基础上却又突破其框架及范式,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特点及视域。环境史史料学既具备传统史料学特点及基本理论、方法,也具有跨学科研究独具的特点,不仅重视传统史学推重的"二重证据",也重视实地调查(田野考察)资料、非文字资料及跨学科资料。在民族区域环境史及具体问题研究中,将不同类型史料结合应用,使环境史尤其民族区域环境史研究建立在可信可行的基础上,构建一门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史学科。  相似文献   

4.
明清竹枝词与地方志关系密切。竹枝词或多引地方志作注,以增强竹枝词存史作用;或在注中补充、记述史实,以补地方志之不足。清乾隆时期余上泗亲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作成《蛮峒竹枝词》100首,其诗注部分保存的大量一手史料补充了清代贵州许多地方志史料的不足,成为史学研究者做以诗证史研究时的重要参考材料。然经考辨发现《蛮峒竹枝词》中有39首吟咏乾隆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婚丧嫁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竹枝词诗注是其引用《炎徼纪闻》《黔记》《黔书》《贵州通志》等地方志作成,是为二手史料。兹特考辨其诗注所引地方志出处,以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参考,即利用此部分诗注作历史研究时应谨慎对待,将之与一手史料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课程史是医治课程改革矫枉过正的药方之一。现有关于20世纪前期的语文教育史研究存在着把课程史与教育、教材(案)、教学史混合一处;以解读课程文件为主,解读教材(案)和“关系”为次;研究区间集中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抛弃课程视角和史料面窄等方面的问题。当前语文课程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应明确课程史的独当之任;以解读“关系”为其主要研究路向;将其孕育和实践阶段也作为研究对象予以重视,依据语文课程本身进行分期;接续课程视角的教育史研究脉络并搜集非专业期刊中的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在《教育问题史》中尝试运用"问题史学"研究范式,逐一就教育目的、教学方法、教育与哲学、课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十七个教育问题开展专门研究,以编年史形式安排史料,以专题形式展开论述;根据问题选择史料、分析史料,探索教育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追求教育问题阐释和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纵横结合。因此,布鲁巴克及其《教育问题史》代表了一种教育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料特点述略李以学,李鹏程中国近代史料是指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所必须依据的能够体现近代社会文明的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信息。从广义上说,史料应包括三种形式,即文字材料、文物材料和口传史料(口碑史)。在通常情况下,史料一般是指文字材料和口传史料,即文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日趋丰富。立足选文范围、内容编排、练习文选、文化常识、史料分析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如下教学建议:选文范围应以传统史部文献为基础,尽可能广泛涉及各类型文献;内容编排以史、经、子、集为序更为合理;史部文献应分二级类目,最好把史部的二级类目与经部、子部、集部并列;练习文选最好采用原版古籍片断的影印;文化常识的介绍要紧紧围绕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展开,不宜过多;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应从史料考源、史料比较、史料研究方面着重加强史料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史研究,受“史料学派”的影响,大多学埋首于整理史料,以辨别史料真伪、发掘原始史料为主,方豪即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他在台湾史料的介绍与校订,尤其是整理研究方志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为后来的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台湾史学界仍然对史料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方豪也做一些研究,其解释性观点也未能脱离当时的史学主流。  相似文献   

13.
《周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官修五史中颇具特色的一部。为此,研究《周书》的史料来源及特点,有助于了解官修正史制度对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即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书》再略作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朱惠文 《教学考试》2023,(35):36-38
<正>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曾经存在过的社会现象。历史思维就是学会从历史的眼光出发,观察、分析历史现象,其核心是史证思维。史证思维不是简单地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而是学生基于史料建构时空景域、官感世界和问题环境,培养观察、想象、分析和判断的历史思维。这一思维的养成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裨益。限于篇幅,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三个子目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要点为例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史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国古代舞蹈史视域下的舞蹈史料是等同于乐舞史料的。本文以《宋史·乐志》为例,通过对其乐志中关于纯粹舞蹈之记述的详细考察,以期窥探舞蹈史料在二十五史中的存在方式,为纯粹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打开局面。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历史研究必须用史实说话,即“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原始史料不一定就是史实,因为,历史记录往往都带有主观性。历史研究要详尽占有第一手资料,善于比较、分类、辨疑、求证,并在辩证分析和逻辑分析中,对史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史证意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共和国史研究领域主体反省意识的凸显和学科发展意识的觉醒,为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说来,国史研究的理论发展表现为如下几点:倡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共和国史研究;正确看待保密档案与普通史料以及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的辩证关系;倡导历史主义的历史评价;提倡知人论世的历史人物评价;更加注重学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对传统史学的反思中,社会史学者大都在整体史的旗帜下力图将社会史研究推向纵深,但整体史的具体内涵只有在不断的史学实践中得到充实。在近几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否定性思维确定整体史非"普遍史"、整体史不能"碎片化",接着人们还需要通过肯定性思维确立整体史的学术使命,即思维方式的更新,包括历史理念、知识结构、观察视角、史料样式,等等。以社会史的史料发掘与考证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整体史的构建是在不断改变内部要素以适应整体的结构性更新,许多人们并不陌生的传统和其他领域的方法则是借以更新的基本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口述史研究方式的特点,它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现当代史,口述史对中国现当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述史料是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中除文字档案之外另一重要史料来源,是抢救中国现当代史料的重要手段,是丰富历史资料、加强历史研究的公信力的需要。口述史可以使中国现当代史突破教条化、单面化的倾向,其研究方式是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易于激荡思维的研究方式,其研究方式有利于采用多种现代学科手段,便于应用于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可以拓展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探讨的“传统考据方法”包括:一、归纳法;二、层次性归纳法;三、二重证据归纳法;四、处理史料间矛盾的“三殴法”(即揭示、分析、判断史料间矛盾的方法);五、利用史料间矛盾揭穿“四讳”的方法;六、内外线结合的方法。其中第一、四、五、六种,是清代考据家经常使用、现代考据家继续使用的方法,第二、三种是从“归纳法”蜕化出来的方法。从第一到第五种,是考据史料内容的方法;第六种是考据史料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