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搞教研活动,常听一些教师抱怨:搞什么呀,我们连多媒体都没有!到如今上课还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教学效果怎么得以保证?教学质量怎么和城里比?每每此时,我就会想:难道多媒体真足语文课常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吗?难道离开多媒体,语文课再也上不出精彩了吗?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常听有的教师抱怨:“小朋友把《家园联系本》带回家好几天了,到今天还没有带回来。家长都不愿意写,我们当老师的还写什么劲儿呢?”听了教师的话,我们有意识地与一些不愿意写《家园联系本》的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来,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当家长的只要交了托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在《家园联系本》上写的话过于空泛,不知如何与教师交流;有的家长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字写得不  相似文献   

3.
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学流行一种做法,即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这种“流行”与近几十年来的理论发展有关,更与新课程的价值导向有关。能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件好事。很多教师就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教师如何消费理论,始终是一门学问。我们习惯了去模仿,而很少去寻找源头;我们习惯了“被告诉”,而很少自己去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而我们要说,未经教师思辨的理论没有意义。陷在误读误解的泥沼中,我们怎么可能有真正的领悟和把握?又怎么可以任由这样的理解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应该敢于对所有转变成习惯套路的模式提出寻根问底的质疑,对那些被日常化了的操作概念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追问,没有这种专业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充满生气的课堂,更不会有属于教师的智慧。“知识是力量,但唯有智慧才是自由”(杜兰特)。就让教学自由从今天的思辨“情境”之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爽’字,你认为这个字该怎么写呢?”老师的话刚讲完,学生就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翻开语文书,在书中寻找答案,有的用小手比画着,有的用笔在纸上练写着……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爽’是这样写的。(学生按笔顺书写爽字)”老师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写呢?”“因为,我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学生十分肯  相似文献   

5.
当前,舆论界一再抨击语文教学;有的称之为“误尽苍生”,有的则质问: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有的批评语文课“把人越教越傻”……且不论人家是否说了过头话,扪心自问,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确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教材要负很大责任。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多定型于七、?..  相似文献   

6.
本刊解答问题的目的,在於帮助教师进修,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本刊解答问题的范围应该是:一、与教学有关的,如教材、教学法、品德纪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二、教育行政方面的,如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三、教师学习方面的,如学习制度、学习组织、学习材料等。有的教师提的问题与教学无关,如:“小便时为什麽要摇头?”“狐臊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治疗?”“毛主席家里有几个人?”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没有答覆的必要,就不准备答覆. 有的教师提的问题虽与教学有关,但没有向儿童讲解的必要,不讲也不会影响本课教学目的的贯彻,或者讲了倒使儿童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这样的问题也希望教师不要提出。例如六年级国语“一个伤员的愿望”一课里说毛主席“送了亲笔题字的花圈”,读者来信问:毛主席在花圈上究竟题了什么字?我们认为这一点知道固然好,不知道也没有  相似文献   

7.
闫学老师上的六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不期然地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是侧重教语文知识还是有的课文的教学也可以重在人文熏陶的争论。这个争论,不过是语文教育中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的翻版。本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议已经偃旗息鼓,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两者的统一。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们碰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到底如何统一?真的能够统一吗?没有人能给教师有说服力的答案。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是有效的语文知识;什么是人文性,语文课如何渗透人文性,这是教师在每天的教学中都要碰到的基本问题,但我们对此并没有进行多少令人信服的扎实研究,遑论真刀真枪解决两者如何统一、融合的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根本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我们的判断就容易左右摇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据说这是一些以前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的观点。我们不知道这些学者听过日常的真实的中小学语文课吗?看来,闫老师这节课引起的争论,是必然的事。严肃的学术争论是好事。因为这样的争论,不仅让教师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将激发有抱负的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肖培东: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语文教学是有高度的,所以,教师应该站在“尊重”的高度上,去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一些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扭曲了有效性,更多的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落实“尊重”二字,自然导致课堂走向低效甚至负效.语文教学,课外课内该尊重什么,如何因尊重彰显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研讨,希望引起更多的老师关注.  相似文献   

9.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10.
海明 《宁夏教育》2007,(4):60-60
在教学阅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我采用对比引思法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因为它太秀了;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因为它太尊了;黄山又以‘四绝’闻名于世是因为它太贵了;而索溪峪留给人们的印迹又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兴趣激昂,亢奋疾声道:“想!”于是,我就顺情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共同来赏析《索溪峪的“野”》。  相似文献   

11.
也许,至今仍有不少教师还在如下问题上争论不休:“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许学平 《学周刊C版》2011,(6):157-157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有的教师干脆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学生做“群众演员”;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一灌到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接受;有的师生一起进行“才艺展示”,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认认真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使教学变质、变形,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出来。  相似文献   

13.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4.
时下的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品德与社会实践课,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甚至还有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没有搞明白。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对语文  相似文献   

15.
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结果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是不是不知道今天有语文课?男生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忘带了。她笑笑,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来上课。扫了一眼课堂,发现那个男生的课桌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没有发作,平静地宣布“上课”;要讲课了,她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眼镜没有带。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教师提问过于急于求成,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语文教学要松绑”,这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但若干年来,以至今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仍占语文课堂的统治地位:教师习惯于从导入课题讲起,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然后在分段上纠缠,偏重于篇章及内容的分析;最后归纳主题,讲写作特点,可谓面面俱到。结果教师花费好大精力,学生有时还不甚了了。因而语文教学既未“松绑”,又没有“轻装”。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何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文就是书  相似文献   

18.
当一节语文课的下课铃敲响时,许多教师总爱这样叩问自己:我的这节语文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上得成功吗?有哪些环节处理得很好,还有哪些环节没有把握好?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快乐吗?他们在我的课上享受到了什么,我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20.
温柔的征服     
那天,她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结果发现一个男生没有带书。她问他为什么不带书?是不是不知道今天有语文课?男生说忘带了。同学们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快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她笑笑,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她照样到班里来上课。扫了一眼课堂,发现那个男生的课桌上依然空空如也。她没有发作,平静地宣布“上课”。同学们喊“老师好”,她回礼说“同学们好”。要讲课了,她却突然发现眼镜没有带。衣兜里没有,教案夹里没有,到处都翻遍了,还是没有。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同学们,真抱歉呀,我忘了拿眼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