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与真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地报道发生的事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大大小小许多事情,媒体不可能都去报道,写什么不写什么,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总有个指导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真理。真实与真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实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是对主观认  相似文献   

2.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学的第一课,已经深深印在脑子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不但“五个W”必须绝对真实,而且所报道的内容也要绝对真实。但是在多年的法制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案件报道中,有时反映的是客观真实,有时则反映的是法律真实,也就是说,有时案例报道所反映的真实并不是案件的本来真实面目。那么,什么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进行案例报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拟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6.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7.
虚构不得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起码的原则。我们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歌颂什么,揭露什么,或是客观地反映什么,都必须保征绝对准确,绝对真实,哪管是一个细节,一字一句。资产阶级记者不尊重客观事实,有时公然歪曲,公开捏造,大胆地虚构。但是即便如此,资产阶极记者也不敢公开否定“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他们总是吹嘘自己是客观报道的“专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捕捉真实首先要靠记者的眼睛。所谓“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所见得出的观感或结论,却并不真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两个故事 随同某电视剧组赴美国拍片的某报记者发回的一则报道,就是一例。那则报道写的是该记者第一次进美国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他说,演的是什么,他一概听不懂,只感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再就是惊讶于电影院的观众非常少,满场不超过10人。这位记者于是乎感慨:“看来美国的电影业也很不景气。”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价值和力量所在,也是我们新闻事业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新闻失实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绝对化。在对新产品、先进人物的报道中较为常见。对一件刚生产出的新产品,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国内首创”、“填补世界空白”等等。报道先进人物更是  相似文献   

11.
我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十一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有些同行要我介绍经验。下面我谈点做法,仅供参考。坚守“雷池”法。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是写新闻的原则。如果说搞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词的定义很多,我国新闻界通常认可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姑且不论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显著的、接近的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事件)本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失真,新闻报道也就像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在谈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表象真实”;一个是“本质真实”。我国的新闻界对“本质真实”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视角”看浦东——区域经济报道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改革开放走过二十多个年头,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来说,今天的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全球经济的特色。作为中国90年代开发开放重点的浦东,这种全球化的特色更为明显,如何站在全球视角报道浦东,成了区域经济报道探索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浦东的新闻点,不在于创造了多少个 “史无前例”,而在于如何按国际惯例办事 我们的区域经济报道,很看重“之最”一类的新闻,什么“建设速度创世界第一”啦,什么“建筑高度居亚洲之冠”啦,什么“建设规模史无前例”啦……记者写起来洋洋洒洒,报纸版面和视听节目亦能给它留出个好位置,然而,一些外国受众对这类报道却兴趣不高。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早已被公认的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同厨师要把菜烹熟、火车不能偏离轨道一样“没商量”。但是,媒介的报道中不断出现各种不真实的新闻又在告诉人们,真实性问题需要经常讲,反复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较深层次的认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多年中,新闻...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报道中,有一类关于平凡人生老病死的报道,常能牵动人心甚至催人泪下,但就主题而言,由于较多定位在“爱心与厄运对垒”或者‘生命对社会回报”等层面上,读来已觉不新鲜。而《扬子晚报》在2001年9、10、11月份连续推出的关于南京病残姑娘陈阳的系列报道,却突破案自,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报当年报道的一个亮点,广大读者来电来信逾千。有什么诀窍吗?我们的做法是:挖掘“生命”。  相似文献   

16.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围绕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界曾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对新闻的宏观真实问题至今仍有争论。本人认为新闻的宏观真实问题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记者、编辑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的政治意识,这种意识对记者、编辑能否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闻的宏观真实是客观存在 1979年初,我国以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当时的一些外国记者,集中报道了两件事,一是“西单墙”上的大字报,尤其突出关于批评毛泽东同志的内容;二是青年人穿喇叭裤。我们不能说这些事实不存在,但是对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全貌来说,这毕竟只是片面的情况和枝节问题。他们的报道恰恰歪曲了当时中国的真实情况,使国外读者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8.
企业产品要讲求信誉,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报道,更应讲求信誉。新闻报道的信誉体现在什么地方?除了新、真、活、准和客观公正等要素外,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有头有尾”,即报道的完整性,也是关系报纸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平常,我们常见到一些新闻报道“有头无尾”,这不是说某篇文章写得不完整,而是就报道某一新闻事实的过程而言的,即是指在新闻发生时,新闻媒介作了报道,但没有随后对该新闻事实的发展、后果(结局)作跟踪报道(这里是指一次性报道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把握好真实,关系到舆论导向是否正确,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可联系我们的现实,对真实把握的不全,认识的不深,造成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所说的真实除了“实事”外,更重要的是“求是”,即新闻真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批评报道的生命.但怎样才能做到真实呢?我们在采写《安阳城乡“客运站”说明了什么》(见《河南日报》1987年5月16日)一文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就是深入调查,反复核实,把事实搞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