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语文的味道     
刘素英 《教育》2012,(34):56-57
最近,笔者听了学校部分教师的公开课,重新捧读他们的教案,读着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语言,大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杨震的沉稳,张磊的老练,杨金梅的活泼,杨进的自信,范馨元的谦和,邱琪的平静,从这些语文课中,品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语文的味道!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语文的"味道"。"说"出语文的味道语文课堂中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说";二是学生的"说"。  相似文献   

2.
张元进 《湖南教育》2008,(11):29-30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意。“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应有禅师的视野境界,能沉入文本的巫山云海,用自己的灵感、智慧和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之乐,预约课堂生成之美.笔者借鉴了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设计.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文本中的众多亮点,将解读文本中的创见和体验进行梳理重构,精心构建教学蓝图;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教师还应跳出文本观课堂,跳出课堂论经世,引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过渡为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味”的含义为何呢?“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有味道的。语文的味道就是语言文字所展现的具体的形象、精巧的构思、深远的意境、美妙的情趣等韵味。语文的味道需要细细地品。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语文教学,多数教师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了“怎么教”的层面上,却忽略了“教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舍本逐末、南辕北辙,渐渐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结合课文《郑和远航》,从领悟主旨、分析人物、品咂细节三个方面探索“教什么”这一问题,力求使阅读课富有“语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汉字教学、语文阅读、口语交际及自主学习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多媒体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多媒体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助推器”,而不是“限制器”。最后,针对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有幸读到贵刊2003年第9期谈永康先生“还是要多‘下水’”一文,(此前并未看到“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孙世杰先生的“语文教师要慎用‘下水’文章示范”的文章)事有凑巧,笔者一周前刚刚就小学作文教学“范文引路”的教学模式在本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小学语文教学论”课堂上做过简单的评析,因此,想借“争鸣平台”一角,就谈永康先生论及的“教师下水”问题谈几点看法。“范文引路”的教学模式,恐怕是每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的,范文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老师“下水”,借鉴学生优秀作文选或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课文或自选的作家作品、报…  相似文献   

9.
人们听过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会说,这堂课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听得过瘾。有“味道”是对课的赞赏和认可,但却又是比较模糊的一种评价,这“味道”到底指什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上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的独特味道就是三个字:“实”、“活”、“美”。一堂熔“实”、“活”、“美”于一炉的语文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堂味道纯正的语文课。 实 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参赛代表参加了“第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都是有备而来,竟争相当激烈。自然,大家对专家评委的评课思想就极为关注。作为评委之一的钱梦龙老师在大赛期间的一次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评委,我们评  相似文献   

10.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11.
努力打造生态语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语文”的“生态”是笔者从环境保护观念中借用的一个概念。它应具备两个要义:一是纯天然的,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借之于语文,其含义应理解为恢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固有属性。强调“以人为本”、“以真为纲”、“以悟为魂”。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植根于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笔者在深圳洗耳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行路难》和陈钟棵老师的电吐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节专家示范课,不禁为两位语文大师浓浓的“语文味”折服。回到学校笔者又进行了“推门听课”和观摩了“同课异构”展示课。前者粗糙却本真,后者精彩却失真,不免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离回归本色、崇尚自然的常态课有多遥远呢?可喜的是,众多的语文届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依然有些课堂丧失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目前,农村高中生大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把语文与生活及自身的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语文课也往往局限在课堂里、课本上。实际上,语文是情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美的综合反映,语文课不是课堂“小语文”,而是生活“大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就是指语文课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因为“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语文老师应该细读文本,追求精确。 在与干干的教学片段比照中,笔者也展示了文本细读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课”。“创课”是从0到1的创造,不是从1到N的克隆。“知识本位”教学不会实现语文教学的“增值”,也不会产生高水平的“创课”。实现语文“教学增值”的“创课”需要反思意识。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笔者谈一谈反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想调制一堂味道纯正、浓郁的语文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7.
鸡年第一期《语文教学与研究》登载了《释<故乡>中的“圆规”》一文。该文认为“圆规”根本不是借代,而应是借喻。对于这一观点,笔者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又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圆规”既不是单纯的“借代”,也不是单纯的“借喻”。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8.
自主招生显然不同于高考,其考题该有更多的灵活性.现在让编笑话也成为试题,笔者觉得是可喜的现象,这有“自主招生”的味道.据了解,今年“北约”的语文作文题是编故事,可许多考生准备好了议论文.另据了解,语文卷有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果平时看书少、没有积累的话很难得分.  相似文献   

19.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人们似乎不相信春天有什么味道,而作者则坚信“春天的味道”,且孜孜以追求。作者从大自然中,从人们的生活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阳光、鲜花、春雨、小草乃至露珠等等,无不示意着春天的气息,呈示着春天的生命。作者写春天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并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充分表现了文字的魅力,不是通常写春天的一般的特点,而是着重写感受、写“味道”、充满了阳光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所喜欢、所钟情的“春天的味道”,象征着对新生命的憧憬和渴望,文章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基调,带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春天的感觉。作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反思】“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是小语界的盛事。2019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小语会的关怀以及语文学习社群伙伴、同事的协助下,笔者开始了一系列愉快而紧张的准备与交流活动。一、学习目标与设计理念(一)设计缘由设计《“看见”味道》这堂课,起因是班上学生的一次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让我好像闻到气味,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观察、发现、提取、运用的活动。早期的设计,好玩的成分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