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中,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恸山河,使《桃花扇》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那么,唱曲之人苏昆生为《桃花扇》中何许人物? 苏昆生的原型周如松,河南固始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唱曲艺人。《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万历年间一小童,崇祯朝代半衰翁。”(《草檄》)饱看五十年沧桑变幻的苏昆生虽非《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却是绾结“离合之情”、映带“兴亡之感”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 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5.
张瑜  陈琳 《英语广场》2024,(8):77-80
尤金·奥尼尔的经典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探讨了疾病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崩塌,疾病叙事深化了奥尼尔该剧中“家”的主题。在面对疾病时,剧中的人物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疾病书写隐喻了病态的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疾病书写,可以窥见奥尼尔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疾病伦理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完成的。这部伟大的剧作,由于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小识》、《本末》中,将写作和流传的最初情况作了记载,他说:“《桃花扇》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中的人物,兼具叙事学“功能性”和传统批评的“心理性”的特征,但因他们轻重有别的地位身份,不同角色在戏剧中安排的差异,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其中的杨龙友因在戏剧结构建构和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具有突出的功能作用和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8.
孔尚任在其成名之作《桃花扇》里,写了两首“梁州序”曲(《眠香》),安排在这部悲剧的两个人物合卺之夕,让其各自表白出来,我认为是用心良苦的。这两首曲子历来不怎么被研究《桃花扇》的同志注意,特别是在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这一对悲剧人物的性格、志向和各自表现出来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上,几乎无人问及。我们知道,《桃花扇》四十多出戏中,侯、李爱情的直接描写是不多的,他们内心表白的地方更少。只要仔细研究这两首曲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桃花扇》的主旨之争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剧作者生平、剧作者罢官与剧本关系、剧作本身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说明《桃花扇》应是拥清之作.  相似文献   

10.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风月宝鉴》与《桃花扇》都是采用"借情言政"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明王朝灭亡的痛惜,《桃花扇》用真人真事编成戏剧形式上演,而《风月宝鉴》则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在《桃花扇》中多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仔细研读过侯方域的《壮悔堂集》。《桃花扇》中诸多情节就直接源自《壮悔堂集》,依据《壮悔堂集》剧作家进行了加工点染和艺术创造;《壮悔堂集》还在思想倾向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影响了《桃花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4.
陈频 《襄樊学院学报》2014,(6):23-25,60
为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在于:(1)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3)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以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争论、甄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传奇名剧,思想和艺术兼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普及传播和开展研究之用,20世纪至今,《桃花扇》有了多种整理本和影印本。其中,整理本主要包括《桃花扇》的最早注本《详注桃花扇传奇》、《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和《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本等;影印本主要包括《古本戏曲丛刊》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等。这些整理本和影印本对《桃花扇》的流传和接受做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它们也各自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主要是文字错误、体例不善和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6.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8.
自《桃花扇》问世以来,清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无不为之倾倒。对于清代文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桃花扇》的文学接受,集中显现在对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和肯定上。以咏剧诗和题画诗为代表,清代文人群体不仅歌颂和赞美了李香君的美貌,还由衷地赞颂其忠烈表现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虽为圣裔 ,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 ,奉习孔孟之道 ,但他的《桃花扇》中却有丰富的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他表露出对儒士政治的失望和儒家社会理想的破灭 ,而将希望移向了道教。他为侯方域、李香君等人物安排了入道的结局 ,又将史可法、左良玉等册为道教中神。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构筑了一个道教洞天式的精神家园———桃花源 ;这是他企求的理想社会的幻景。他在此传奇中也是以道教的兴亡观归结兴亡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