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彼此渗透的结晶。灵感思维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古今中外有许多写作的实例,都证明了灵感思维在写作实际中的存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文章就难以有新意,写作中最高的境界则是创新。因此,“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创设情境,启动学生最佳的写作心理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诱导学生灵感迸发的充分而又必要的条件。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感的。的确,只要灵感一来,学生写作就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然而灵感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的学生写不出文章时总会以一句“没有灵感”来搪塞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  相似文献   

3.
王向林 《甘肃教育》2010,(14):61-61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布局谋篇、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写作时没有灵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众所周知,灵感思维是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在写作中决定了文章的个性。学生怎样在作文时获得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论写作活动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有关灵感思维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成果斐然。本文仅就写作过程中的灵感思维现象进行探讨 ,剖析了灵感思维在写作活动中的表现特点 ,进而提出了创设“灵感”赖以产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写作需要灵感。中学生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灵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对象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其活跃,创新意识极强,写作效率极高。那么,怎样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呢?  相似文献   

6.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写作需要灵感。中学生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灵感”在这个创造过程中,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对象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其活跃,创新意识极强,写作效率极高。那么,怎样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呢?一、创设情境,诱发灵感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写作指导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创作欲望。1.设计恰当导语…  相似文献   

7.
阅读和生活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信心与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在写作中,要开启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感性、想象性、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白启云 《青海教育》2007,(11):28-29
写作文是需要灵感的,从事写作的人都渴望灵感的到来,瞬间迸发的灵感往往使苦思冥想的难题得到解决,写作时就会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现就学生作文灵感的培养作如下浅谈。一、培养学生勤思善想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刘璐 《教书育人》2006,(11):82-83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自身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思维痕迹严重,很多句子都是借助汉语的思维习惯翻译而来,所写出的文章让人不甚明白;文章结构条理不清,思想混乱;逻辑关系不清楚,连贯性较差;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词不达意”“汉语式结构”“缺乏连贯”等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在写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用母语进行解题、构思,甚至于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时无法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用汉语构思,套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这样所写出的文章难免有翻译的嫌疑,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不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倒像是一篇用英语词汇堆积而成的中文作文。  相似文献   

10.
杨俊 《文教资料》2010,(34):78-79
古今中外。有许多写作的实例,都证明了灵感思维在写作中的实际存在。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的习作开启灵感之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新形象时思维受到某种外来信息的刺激或诱惑而产生的突发性意念。这种突发性意念,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瞬间产生的写作冲动。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问世,就是缘于灵感的突然闪现。有灵感才会有创造,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如何引导,才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一、培养写作兴趣人的创造力大小,固然和先天的智力因素有关,但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更是左右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内在精神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写作的欲望,才会乐于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写作需要思维、思维需要建模。而现今的写作思维训练存在着训练层面定位不准和训练方法难以操作两大弊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 写作教学中走出思维建模是限制僵化思维、排斥写作灵感、构建写作模式和教学模式四大认识误区,明确思维建模的导主式操作、适应性发展、合作式促进、监控式调整和激情参与五项原则,探讨开启思维之源和拓宽思维之路的基本方法。唯其如此,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具有操作性,才会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是其学科素养的最佳体现。“以读促写”教学理念倡导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于“以读促写”理念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写作中所谓的灵感都是在人生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余秋雨 闲话读写 真没想到,此时此刻的我正坐在余秋雨教授的身边。 “您认为中学生写作时怎样才能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呢?” “中学生不要总把自己当做预备作家,搞什么灵感……”没想到由王俊康精心准备用来打头炮的问题就被余秋雨教授投了否决票。 “……最重要的是要练好基本功。中学阶段能够做到熟练运用修辞,浅显的文言文搞得懂,文章表达流畅就可以了。那些所谓的灵感都是在人生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原来如此!余教授的作品无一不给人很厚实的感觉,这一定与他扎实的语言基本…  相似文献   

15.
邓高峰 《湖南教育》2002,(17):48-48
让学生从“要他写”变成“他要写”、从“无米可炊”变成“有米可炊”,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要达此目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是“有米可炊”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作文,我指导学生开展了野炊和智力竞赛等活动,并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让学生回顾活动场面和经过。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干巴巴的了。2.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捕捉写作灵感。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  相似文献   

16.
戴桂芳 《教师》2013,(34):108-10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篇名著,或出奇制胜,或平淡中蕴涵哲理。作文教学如何诱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感悟名篇名著,寻找创新的规律,从而达到厚积而薄发。这就需要研究立意,研究常见的思维创新的种类,以便推陈出新,努力促成学生写出具有一纸“深、新、活”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7.
1996年笔者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章不是无情物”——对写作原理的思考》的论文,审视了写作活动过程,分析了写作活动的内在机制。时隔三年,总觉得有些问题还没有说清说透,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续之。写作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少理论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有四种见解,这就是灵感论、本能论、自我表现论和技能论。灵感论认为,人们的写作和艺术活动仅仅是借助于灵感的爆发,而灵感又是靠心感神授的,正象相拉图所说灵感是神抵对人的凭附,是有一个神在人的心中主宰着,所以人们的写作和艺术活动是在一种梦幻状态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周守东 《新作文》2004,(4):24-25
生活不是写作的唯一源头,但却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泉源。“生活如源,源丰而不竭,习作如流,流动而不止”。不管你是心若止水.还是生命如歌,只要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你就能从生活中掬得一捧清泉、尝得一丝甘甜。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要力求“围绕生活做章”。  相似文献   

19.
任利娟 《现代语文》2006,(3):103-104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因此,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尝试“以我手写我心”,提倡个性化写作可以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爱作文主要源于“作文太难了”,“我从没写好过”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有了这种心理,他们不仅没有创作的灵感,就连动笔的勇气也消失了,为了消除写作中的心理障碍,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