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我们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哎,我的孩子不笨,挺有小聪明的,就是不肯好好学习。”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是教育方法问题,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今天,4位父母对这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也许能给正为这个问题苦恼着的父母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有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爱因斯坦多次由一位司机陪同去各大学作某一个学术报告。一次,司机在车上对爱因斯坦说:“你的这个报告我已经能背诵了。”“那干脆由你来讲好了。”爱因斯坦笑着说。逗趣的司机当仁不让,果然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不料,报告后,听众要求进行学术答辩,这可难住了“假爱因斯坦”。聪明的司机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说:“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的司机都能回答。”这时,真爱因斯坦走上了讲坛……  相似文献   

3.
有人想考考爱因斯坦,问了一堆诸如“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如何”之类的问题,而爱因斯坦答道:“我永远也不去记我在任何一本手册中都可能读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语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中,作者在引用爱因斯坦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后予以评论:"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与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解题指导"中也说:"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的一位学生曾生动地描绘过这样的情景:“爱因斯坦坐在书房的写字桌前,桌上堆满了数学运算公式的研究报告。而他左手抱着幼儿,右手不断地记下各种运算思路。他的长子在地上搭积木,并不时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一一回答。”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他刚刚当上父亲。每天除了做大量的  相似文献   

6.
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去一所大学作“相对论”报告。途中,司机对他说:“博士,您的报告我已经听了二十次,全都记住了,我敢担保,我也能作这样的报告了。”爱因斯坦说:“好吧,那我就给您个机会,让您充当爱因斯坦,我做您的司机好了。”这所大学里没有人认识爱因斯坦。于是,司机就冒充爱因斯坦去作了个报告。报告倒是完美无暇的,可是,离席时,一位听讲的教授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来请教。假爱因斯坦急中生智,挥挥手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让我的司机给您解释吧。”这个故事给我们以启示:这位司机虽然报告是成功的,便他对材料内容并不理解,所以无法运用知识去  相似文献   

7.
孩子不笨,但做作业和考试却老是出现低级错误,怎么办?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不妨照着专家的建议试试,也许有效。  相似文献   

8.
刚接这个班不久,坐在角落里的一个高个子男孩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刚,父母早年离异,自幼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刚脑子不笨,却成了我班的"问题生":课堂上总是很努力地听讲,但常常又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性子很慢,一些简单的事情他要花掉成倍的时间才能完成;肢体动作很不协调,以至于孩子们都不喜  相似文献   

9.
踩出脚印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10.
孟照伟 《快乐阅读》2011,(15):94-95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曾说:"空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小时候早已搞清楚了,但是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就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刻一些。"从爱因斯坦的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  相似文献   

11.
五十多年前,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的请求,写了一篇有关教育问题的短文。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教育弊端,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他总结自己毕生学习研究的经验,提出忠告说:“由于太多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爱因斯坦是从“少而精”的反面———多而杂的角度去论述负担过重引致的危害性的,反映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忧虑。负担过重的问题于今在我国客观存在,相对爱因斯坦当年批评的欧美教育问题只多不少。联系我国实际,结合爱因斯坦有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下面这个题目,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亲自出的。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大约2%的聪明人,能够推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题目是这样的:已知条件:有5个具有5种不同颜色的房间:每个房间里分别住着一个不同国籍的人;每个人都在喝一种特定品牌的饮料;抽  相似文献   

13.
普斯斯顿大学不久前发现了爱因斯坦在瑞士阿隆当学生时的档案材料,这使我们对爱因斯坦有了更正确的认识:爱因斯坦从来不是一个懒学生。爱因斯坦4岁时还不会讲话,这一点是确实的,他父母曾为此而担忧,并为他找过医生。爱因斯坦一生说话一向比较慢,他往往低声重复刚说过的话。爱因斯坦10岁时,他的希腊文老师曾对他说:“您是学不出什么结果的。”如果相信这位老师的话,爱因斯坦就不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但我们不应停留在这评语上。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小时候》一文第一段这样写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围绕这个中心,课文举二例与之照应: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立国 30年左右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 39年,捷克 41年,波兰 46年,巴基斯坦 29年,印度 30年……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已经等了 50年,而且现在还在等待之中。中国人不甘心在诺贝尔奖前徘徊,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了,应该查查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了。 一、诺贝尔奖为什么与我国无缘   中国人笨吗 ?中国人过去不笨,这是历史早已证明的事实。中国人现在也不笨,有两例很能说明问题。一是诺贝尔奖 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虽没有一个中国籍公民,但却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 6位美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这是中国的科学界和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尽管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所形成的科学世界观,无疑是爱因斯坦成才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话说一个新去世的人到了天堂以后,被安排和爱因斯坦同住到一个房间。爱因斯坦看到来了一个同伴,很高兴,便问他: "你的智商有没有150?如果有的话,我们可以讨论讨论《暗黑破坏神》游戏方面的问题。" 那人说:"没有。" 爱因斯坦有些失望,接着问道:"那你的智商有没有120?如果有的话,我们也是可以讨论一下《魔兽争  相似文献   

18.
一、在自我提问中反思,提高阅读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乘车到某大学讲相对论,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您讲课有30多次了,你的课我都能背下来……”爱因斯坦说:“这样吧,明天我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称爱因斯坦去讲课了,反正这个学校的人都不认识我。” 司机出色地讲完了课后正要离开时,一位教授请他解答一个复杂的问题,司机想了一下说:“这个问题太简单,让我的司机来给您解答吧……”  相似文献   

20.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有一次,爱因斯坦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这是一个尖端的问题,明可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