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以描绘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从笃信上帝到背弃上帝,再到重塑上帝.反映出犹太民族的信仰伴随着分裂性与不稳定性。通过梳理人类与上帝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出犹太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宗教的重新认识,表现了辛格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2.
董妍 《文教资料》2014,(8):23-24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也是坚持用意第绪语创作的小说家。辛格因为“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植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辛格不仅成功创作出以《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为代表的诸多长篇小说,而且在短篇小说领域颇有造诣,大多数作品都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邻居》是辛格诸多短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位孤苦伶仃的犹太老人身处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社会环境,体会到人情淡漠.道德沦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辛格借表面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看似轻松愉悦的氛围向世人提出一个冷酷现实却发人深省的问题——人性都去哪儿了?本文旨在揭示辛格在《邻居》中借助黑色幽默所传达出的仁爱精神:一方面是为犹太民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寻求尊严和平等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借助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凄惨人生的描写呼唤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庄园>是艾·辛格表现"回归"主题的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的角度看,<庄园>是一个以空间象征为框架的符号系统.主人公卡尔门穿行于其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都是蕴涵象征意义的符号单位,它们分别象征了犹太传统、非传统、反传统和非反传统.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内涵构成了矩阵式的对立与矛盾,即卡尔门在逐渐失却却又力图保持民族个性的过程中与非传统、反传统的矛盾冲突,直至达到内心的平衡回归传统,从而建构了完整的矩阵模式.符号矩阵模式的运用既是<庄园>一书的主要叙事特色,也折射出辛格对犹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持守民族个性问题的深刻体察和思索,昭示了他对存续犹太民族传统所秉持的坚定态度."回归传统"是辛格向裹挟在世俗文化中的现代犹太人发出的深情召唤.  相似文献   

4.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相似文献   

6.
<傻瓜吉姆佩尔>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吉姆佩尔通过对上帝的模仿和对犹太宗教伦理诫命的躬行履践,表达了自己深笃的宗教信仰.辛格以吉姆佩尔蹇舛的生命苦旅,阐释了犹太宗教伦理的内涵,并试图以此唤起已经"世俗化"或正挣扎在边缘线上的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复活日益淡薄的犹太民族宗教信仰和传统道德标准,从而求得犹太民族精神的复兴,对解决现代社会的诸般问题也深具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5):66-69
犹太民族的《圣经》与中华民族的《十三经》作为西方与东方的文化经典,大有比较研究的价值。在内容构成上,两部经典都包含有律法、历史、诗歌、至圣言行、先贤及圣徒著述等成分;在精神内涵上,两部经典都包含有仁爱、忠恕、天人合一等理念。两部经典也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围城》与《我是猫》这两部著作由不同国家的作者创作于不同时代,然而阅读它们时却是同样令人捧腹且深思,其中的妙处皆是产生于两位作家对反讽艺术的成功表现.从文本的独特视角到文本语言的叙事方式,反讽艺术的悖逆形态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可谓淋漓尽致.两部同样围绕知识分子展开的小说,前者主要以全知上帝的视角来叙事,后者则是巧用猫的眼来看世界,两者都颠覆了普通人的感观世界.叙述方式上两部作品都采用有意克制与特意夸张形成张力,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思考.  相似文献   

9.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部巨作。自《东方学》出版至今有诸多解读,笔者拟从萨义德对"东方学"理解,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以及西方视野下的东方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对《东方学》做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不仅是兵书,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其支撑点就是人的生存。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文本的召唤结构,呼应了《孙子兵法》的精神内涵:反战。《永别了,武器》苦苦追问人的价值、精神的归宿、未来的出路,其文本彰显的荒诞和虚无正是执着于"人的存在"本真状态,文学的终极关怀书写的是人的本真生存、精神的觉醒归宿、美好的家国生活等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女仙外史》是一部以明代"靖难"之役为背景敷衍而成的小说,但小说叙事的中心却是唐赛儿为建文帝"复国"的历程。作品的真正主人公是唐赛儿,作者以她为中心,塑造了刹魔公主、聂隐娘等个性鲜明的女英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对妇女的地位问题做了思考,并对"女仪"、夫妇之礼等提出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比较进步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张继军 《成才之路》2010,(29):30-31
提起20世纪美国文学,有一个名字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坚定地宣称自己是犹太作家,更坚决地捍卫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使得他的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富有犹太性。同时,存在于辛格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也是难以否认的。本文欲从论述辛格创作中的犹太性与现代性入手,对其主要作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力图挖掘犹太人民不屈的特质,展现犹太民族特有的魅力,希冀追寻犹太文化这一人类古老的精神遗产,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尽享物质财富之同时,也能保持其精神本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转变进行研究,揭示犹太民族的上帝的形象在整部《圣经》中是动态发展的,经历了从惩罚性的上帝到充满慈爱的上帝的转变,从狭隘的上帝到一个普世性的上帝的转变,从而还原饱满的上帝的形象;同时分析了其转变背后的原因,说明犹太民族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岁月中为了适应环境经历了深沉的思索和痛苦的蜕变。  相似文献   

15.
高秀 《海外英语》2020,(7):178-179
犹太人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不时被涉及.主人公,即聋哑人辛格的犹太人身份借在白人社会身为被压迫者的黑人医生科普兰之口在最后被专门点明;这一安排并非麦卡勒斯随意为之,而是对现实中的作者自身经历的文学反映,是以辛格为代表的种族悲歌,通过"边缘视角"揭示以辛格受压迫者的形象是如何被常人对辛格的"崇拜"这一假象掩盖的来揭露受欧洲影响、蔓延至美国的"反犹主义"及美国"种族平等"虚伪面纱下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16.
《神曲》对上帝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世纪的欧洲,任何对上帝的诠释都是一件十分刺激和危险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模式、道德准则、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思考“上帝”给予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同时赋予“上帝”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艺理论著作,其谈艺论文主要采取了折衷的思维方式,这在历来争议较多的《辨骚》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从有汉以来众多的骚辨出发,分析刘勰在讨论楚辞时对"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研究方法的贯穿和运用,指出其局限性及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启发我们以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色墙纸>和<最蓝的眼睛>这两部女性文学作品艺术并阶段性地论证了"权力"与"他者"这一矛盾体在美国的历史变迁.按照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两小说在标题、内在化现象、非线性叙述和他者的出路等诸多方面存在思考上的相通点.  相似文献   

19.
张瑞 《考试周刊》2010,(31):40-41
《送冰人来了》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晚年居住的"大道别墅"里创造出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不论是主体的选择、情节的安排还是人物的塑造都体现了老庄思想虽不明显但更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道"、"回归"、"无为"、"齐物"、"阴阳"等几个方面来考察道家思想对这部作品的题材、风格、角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主题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雷雨》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曹禺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的症结所在。《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正是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所揭示的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能建构一个有爱和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