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3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用以论述科学社会中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后来人们发现,“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情形也会继续加剧。这就是“马太效应”,它…  相似文献   

2.
思想与文风     
中国的文字也真是不大好摆弄。倘要把千把字的短文写得文从字顺、传情达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妙语连珠,妙笔生花,用字贵练,意则求多之类,则简直如攀登“蜀道”,大有“难于上青天”之感。因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章是应当进“文章病院”的。古人也有许多不通的文章,但由于时代久远,都被淘汰了。我们常常称道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怎样简练生动,寓意深刻,但其实那时更多的人是连字都不识,何论文章。在少数认字的人中,能把文章做到“造语贵园,下字贵响”的人,实在也寥寥无几。远的不去讲,就拿鲁迅笔下的孔  相似文献   

3.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打开报纸和刊物,我总要先看看标题,标题新颖,内容又是我关心的,我是先睹为快的。有些名人(包括一些领导同志)的文章,我也总是格外用心地看。有的确实很有见地,读后获益非浅。但也有的文章长而空泛,人云亦云,读后似乎有些“受骗”之感。  相似文献   

5.
易家炎 《声屏世界》2003,(11):13-13
就像每天都有五花八门的公司开张,也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公司关门一样,荧屏上电视节目的兴起和消亡,原本也是正常之事,不值得大惊小怪。“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由它去好了。但像《玫瑰之约》这样的金牌节目,不过5年竟也停课歇业,又多少令人有些惋惜和遗憾。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报上说《玫瑰之约》的凋谢,是收视率大幅下滑,节目快没人看了。为何不看?大概各人有各人的原因,而不愿看太多的插播广告,则可能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不止是对《玫瑰之约》如此。现在的广告客户专门盯着节目的收视率不放,哪里高些就往哪里插,…  相似文献   

6.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7.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8.
近来,电影演员、歌唱家“走穴”之风盛行,人们在谈论之余,不免长叹一声。然而有些新闻记者不知从何时起也乐于此道,大走新闻之“穴”。某县为提高企业知当度,三拐四弯地妤不容易从省城请来几位大报记者,来去小车接送,住则宾馆,吃则珍馐,临走大报记者们索要“赞助费”数千,最看在报上登了一则二、三百字的小新闻,算作回报。真是“一字值百元”哪! 更有甚者,某报记者到一企业采访,先抛出要去  相似文献   

9.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从李宗吾的《厚黑学》问世以来,特别是前几年又从故纸堆中再次掘印出来以后,各种有关“厚黑”的书层出不穷.诸如《新厚黑学》、《西洋厚黑学》、《东方厚黑学》、《现代厚黑学》、《反厚黑学》等等.此类书,虽然有些于揭露“厚黑”中有授人以“厚黑”之嫌,但其基本立场,却大抵还是对“厚黑”持贬斥态度的.然而最近看到一本由北京某正规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发行的《厚黑智慧大全》,却令人惊愕不已.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12.
选举的“选”字,本来就是“选择”、“挑选”、“选拔”的意思.《选举法》规定进行差额选举.就是要尊重选民自由选择的权利.既有差额,必有当选的,有落选的,这很正常. 当选了.是选民对自己的信任,就要不辜负选民的希望,向选民负责,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落选了.也没什么不光彩,一个同志,能够在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中,被推荐为领导班子候选人.这本身已经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也是一种荣誉,由于差额限制,即使落选也不丢人.正如邓县老农索景富所说.当干部的人,只要认真给群众办事,即使不在台上了,群众也不会忘记的. 但我们有些同志目前还不习惯于按民主制度看问题.他们认为谁落选了,谁就一定是犯了什么错  相似文献   

13.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14.
文人当自重     
“文人”在这里指的并不是作家、编辑,也不是记者或一些文化界名人,而指的是某些基层报道员。君不见,有些基层报道员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喜欢自己“吹”自己。某部一报道员刚刚从外单位调来。为了在领导面前显显“能耐”,就以他人之名写了一篇自己的“事迹”,把自己的吃苦精神吹得“云山雾罩”。时隔不久,他的这篇自吹文章果真感动编辑被刊用,可他那成才事迹让人看了,真是令人咋舌。单说写他担任报道员两年来,写了230余篇稿子,在各级报刊见稿200篇,就很使人刮目相看。你别说他这么一写,几个领导看了还真在机关引起了一场不大不…  相似文献   

15.
新说文解字     
编审稿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用词用字不规范现象。有些问题,虽屡见不鲜,但实属以讹传讹;有些问题,字词典或教科书中并无诠释,但已约定俗成,不宜自行其是;有些似乎已被广泛接受,但严格说来应属误用……这里选取报刊文章或来稿中“常见病”“多发病”若干例,附以简析,“以正视听”。虽力求持之有据,亦难免一家之言,惟旨在净化祖国语言文字,治理文字工作“脏、乱、差”。是为“新说文解字”。【水平】借工程专业的术语,表示思想、政治、技术、生产、文艺、业务等方面所达的高度。既是高度,就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水平的高低上下并不以“好坏”来度量评判,因而“水平”是无所谓好坏的,更不存在什么“最好水平”、“历史最好水平”,只能是“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7.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人“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其他,那末当这一头确实有东西可写时,固然不虚此行,而当事实与“线索”大相径庭,或  相似文献   

18.
“报上会议消息多而枯燥,我们不爱看。”许多报纸读者的这一意见,反映到了正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省报总编辑座谈会上。总编辑们确实为“会议消息”问题发愁:有些会议读者很关心,会议精神对面上工作也有普遍指导意义,报纸应该发消息。可是,有相当多的部门召开的会议,是纯业务性的,发了消息也没有多少人看。但主管部门总是说:“发个消息吧,登报了,说  相似文献   

19.
问:听说你在“97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对一些人刮长风颇有微辞,谈谈好吗? 答:我在会上说过:“今天有些作者全面超过先贤先哲的,就是会写洋洋数万言的大文章,其他方面却矮得多。”这话说得挖苦了些,但长风太盛却是事实。荆轲,司马迁写了3000多字,今人写了40集,情节倒是“丰满”了。可看完得40小时。古人写列传多为干字文,今人动辄一两万,好像铁了心不让人看!  相似文献   

20.
人云新闻评论是画龙点睛之作。但其睛,有时不在面中,而在尾上。睛是否点好,关系重大。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不重视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蛇足”之尾。有尾与无尾,应按评论文章的内容而定,而我们有些作者在文章结束时,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一个尾。虽为费心,也为“蛇足”之尾,因为有些文章的结论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正论部分,通过论证已把结论告诉读者,就不用再安尾巴。特别是篇幅短小的评论,论点较为清晰明了,论证亦严密有力,更应顺其自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