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美学育人理想意欲达成的目标。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从语文美学角度理解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语文美学的最高理想。语文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调和美善之间的矛盾,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善和谐。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后来孔子又说:"尊五美,屏四恶。"什么是"五美"呢?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相似文献   

2.
同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大思想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对中西方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比较,两者存在将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德性,都认同中庸之道是相对的中道,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而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先验人性论,讲求的是道德义务,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经验德性论,讲求意志的自由,崇尚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正>2013版的《生活与哲学》教材,相较于以前的版本,在许多地方做出了重要修订,其中,教材第8页第二个虚框中的修订情况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周易》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说:"下学而上达。"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门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它超越经验领域,从而到达了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后来汉语中翻译成"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人物。在伦理思想上,孔子在中国首倡中庸,亚里士多德则在希腊强调中道。中庸思想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以及中道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最高的德性。他们的思想内容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不同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5.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作为人类社会秩序合理有序构建的最早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政治伦理追求、不同伦理秩序的建构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的德治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的构建及对当前中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孔子关于美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可以阐述为文质彬彬是理论基础,尽善尽美是核心,而美与道德人格的涵养、美与伦理秩序的维护、善对美的深化和升华等是美与道德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美与道德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重善轻美,以善为美"并非孔子在美与道德关系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是东西方美育的奠基人。二者都认为美育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是影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庸”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原理。同时也是他们美育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哲学作为东、西方教育思想的源头 ,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首先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的内容 ,接着分析了两者的异同 ,最后对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的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美学杂谈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很早就伴着劳动开始了。汉字“美”的创制,正是表明人们在原始畜牧业和种植业中,产生了美的观念。孔子、孟子分别有“里仁为美”、“充实之谓美”的话,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辞句。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3.
李孝维:一谈到美,常人很自然地就联想到雍容华贵的牡丹,幽香清远的兰花,还有断臂的维纳斯,救灾的兵哥哥……圣人孔子所谓的美即"仁",韩非所谓的美即"法",老子所谓的美即"道".我这里要谈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人类有同群的需要和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分别提出了"仁"和"友爱"的概念。"友爱"中所包含的"从属关系的友爱"与"仁"的根本——"孝悌"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根源在于先秦与古希腊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历程的相似性。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美,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强健的强大源泉"。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身心的愉悦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中的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让学生的精神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但听课多了,就觉得课堂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太多,形式的东西太多。如学习《鸟的天堂》,或凭借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一灌到底,或任由学生装模做样地讨论,或师生进行"才艺展示",或热热闹闹当"导游"……可谓琳琅满目,花样繁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然而美丽动人而又善良美好的孟喜喜,却被身边冷漠的环境所围逼,最终在一个冰冷的雪夜香消玉殒。美的毁灭,令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的美本质论思想、以"仁学"为中心的艺术思想、"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思想等.探讨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灵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尽善尽美"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之一,其基本要求便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无独有偶,康德作为西方美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美与善关系的理解与孔子"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有很多相通之处。通过中西方美善统一思想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具备君子品格,因为君子品格代表了最高的美德。君子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体,是完美的德性典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想和孔子的道德理想相通,古典道德理念与当今道德直觉之间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