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同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大思想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对中西方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比较,两者存在将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德性,都认同中庸之道是相对的中道,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而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先验人性论,讲求的是道德义务,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经验德性论,讲求意志的自由,崇尚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在继承古希腊传统中道思想和结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理论论证的系统化的学说 ,它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从该思想的历史溯源、含义及其在城邦政治中的体现三方面进行论述 ,这对于把握以“中道”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和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执两用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离开两端而执中道,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这一思维方式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始为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以论。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几乎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他们的思想在德性、理性、知性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在前提、标准、归宿上又各不相同,看似相通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实则在诸如个人意志自由等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内涵,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温暖的字符     
“执两用中”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离开两端而执中道.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这一思维方式又称中庸、中行、中道,始为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后来又成为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以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中庸思想与西方政治学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者所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不同,其各自的政治思想也有很大区别.从治国依据和治国方式两方面对两者进行政治定位,分析他们的异同,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柏拉图的批判,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岛己的经济伦理思想。经济是城邦的基础,德性却是引导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富的获得要符合中道原则。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其以前的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自觉的反省,提出了以"仁爱"为原则的伦理思想,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系统.孟轲与荀卿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尤其是对个体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方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在德行伦理的研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庸(中道)原则。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接近,但仍有些微的区别,此区别伴随着圆点儒家的发展而越发显著,原因之一在于提倡中庸的目的之不同。儒家对社会之和谐的过度追求带来其“往后看”的思维方式,因传统和保守而走向道德理性主义;古希腊之中道因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而产生“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因进取和创新而走向科学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昭示了孔子的和谐思想和崇德思想."和"是孔子推崇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孔子远大崇高的理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孔子的和谐思想和重视道德价值的崇德思想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追求崇高,追求和谐的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们是东西方美育的奠基人。二者都认为美育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是影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庸”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原理。同时也是他们美育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孔孟荀伦理思想的解读存在较多争议。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不能客观地应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以至于运用了太多的主观逻辑而造成结论的偏差。因此,笔者在肯定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强调结合孔孟荀所处时代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孔孟荀伦理思想,以寻找孔孟荀伦理思想中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合理性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3.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道德原则(即“亲情“原则和“泛爱“原则)和价值理念(即宗族主义和普遍主义)。由于这两种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哲学立场(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之上,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上的推演关系。这就使孔子的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双重性的特征。正是这种双重性,使得孔子的“仁爱“伦理思想在运用于社会道德生活时会遇到一种内在冲突。孔子是通过造成社会生活中道德评价和评价之后的行为的某种断裂而使这种冲突得以调和的。这种调和对于孔子的伦理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它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进行描述性的探讨,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下产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共性与差异,目的在于促进东西方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相互理解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表现了崇尚理性的特点。而孔子力主"仁"、"孝"思想,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彰显情感。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财富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追求目标,而财富的合法性是伴随人类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命题,也是财富问题的关键所在。围绕财富合法性问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财富观的比较,分析他们对财富本身、财富获得、分配、使用合法性的道德阐释,以期对今日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财富的恰当行为提供伦理上的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书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从《论语》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好学乐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学行结合;道德教育思想,主张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最早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其差异性则反映了各自遭遇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研究范式。在当代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东西方教育与文化正由传统分化走向新的融合,或许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及其所显现出来的相似性合差异性,能给教育科学发展一些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巨匠,而二者对人性观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促使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中西方法治发展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以孔子与亚氏的不同人性观为起点,进一步分析两位先哲不同的法治观及由此对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可明晰中西方法治发展之异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