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孔子和亚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他们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对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亚里斯多德的法律思想从政治倾向性、方法论基础、正义观、伦理基础、“人治”和“法治”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观,而新的学生观需要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本文从人性假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韩非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认为韩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个“法治人”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以利为基础的,而对利的理性把握惟有法治;人原有经验是自利之“自为心”;教育中人获得最大价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为心”的满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对个体的规范,个体是被动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种人性假设的分析,来反思基础教育的学生观,希望对新学生观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纬度——对西方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锋 《培训与研究》2001,18(2):37-39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两位圣人,本文把苏格拉底以至善为本的人生境界观和孔子以仁、义、礼、中庸、内省等为核心内容的人生境界观作些比较,以揭示中西方人生境界观的异同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是什么?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使人成为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阐释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人性观的嬗变。而残疾人作为人类中差异性较明显的弱势群体,其命运、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更是与作为时代精神反映和集体无意识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在中西方人性观的嬗  相似文献   

7.
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主义课程观是中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课程观,二者都把知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上。"完整性"课程观则将二者由"过"与"不及"拉向"中",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与融合及对文本的学习,让教育实现生活世界和人性的复归。在实施时,教师应增加课程的开放性、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深层和全面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管理人性观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管理人性观主要有理性经济人性观和社会人性观,前者最初由亚当·斯密提出,泰勒应用到其科学管理原理中;后者由梅奥和他的助手提出并应用到管理理论中。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应正确借鉴西方的管理人性观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相融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耀眼的伦理范畴和取向,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诚信思想贯通古今,对人格塑造、品德的培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系统考察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特色对孔子诚信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找寻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孔子看似矛盾的诚信观,可以看出孔子评价诚信行为的最高标准是华夏民族的生存,只要不违背这个原则的诚信都可提倡。孔子诚信观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 ,不论是“经济人”思想 ,还是“社会人”思想 ,个人只不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人”而已。“工具人”思想人性观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现代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目的人”思想人性观的产生。马克思认为 ,人在任何时候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是“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了共产主义阶段 ,体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人”思想的人性观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人物。在伦理思想上,孔子在中国首倡中庸,亚里士多德则在希腊强调中道。中庸思想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以及中道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最高的德性。他们的思想内容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不同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树立正确的法治和谐观,是科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现代和谐,必然是法治和谐。法治和谐观就是人本、自由和谐观,矛盾、多元和谐观,理性、整体和谐观,动态、平衡和谐观。总体上说,就是以自由的秩序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法律漏洞是指法律规定的不圆满性,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这主要是由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法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作为法律摘要载体和表达手段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关于法律漏洞在不同的法学流派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对于法律漏洞的填补,存在严格的规则主义和自由裁量主义两种主张,相应地,存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不同规定与传统。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法治优于人治,美德政治理论,城邦政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洛障论则包括:城邦“人”的悖论、城邦正义悖论、理想城邦的封闭式发展。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国家政体制度、政治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依法治国、社会稳定、社群政治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思孟学派还是亚里士多德,其思想中人性与德性都是统一的,都将人性确定为人之为人的特性。但是由于他们对德性内涵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不同,双方关于人性的内涵和结构层次就出现了差异,表现出中国重"仁德"而西方重"智德"的倾向。此外,思孟学派认为人性与德性具有先天性,使得其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幽暗不明,而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道德德性是社会的产物,理智德性也是在社会中完善和发展的,使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和后天性得到突出和强化。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中西古代诗歌理论的创产,都十分强调诗歌的功用和价值,他们不是就诗论诗,而是把诗放在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放在它与政治、道德伦理等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许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中西古代诗教有同有异,总体来说,同大于异;各有优劣,相对来说,优多于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