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语用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便是其中之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不断选择语言的主动或被动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将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的顺应对象,来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中对诗歌翻译作出的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与需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于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尝试从语言结构对象顺应的角度释读荣如德译本《动物农场》的翻译,解析译者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选择的过程,发现译本在语言结构对象上的成功顺应,指出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以及目标语语言结构对象的顺应是译者成功译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对选取的《雾都孤儿》荣如德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境顺应在译本中的应用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的动态顺应过程中,译者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某些语境要素,形成不同的顺应倾向。立足于《红楼梦》二译本之上的分析表明,译者的顺应倾向由优势语言或文化、社会环境、文本功能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而译者总是在诸多限制因素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维索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心理思维过程。该理论将翻译活动看成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译者不得不做出许多选择使其译本顺应特定的环境。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读者接受的心理,译者会采取不同策略如归化和异化等方式来进行翻译达到顺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雪  刘源甫 《海外英语》2012,(7):163-165
英文小说Momentin Peking中服饰描写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基于Vershueren顺应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女性服饰翻译,认为服饰翻译应该顺应汉文化习惯性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顺应汉语言习惯性表达结构,遵循顺应论的原则并形成有效的翻译顺应技巧。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顺应论的核心观点——选择观为切入点,分析马尔克斯的名作《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英西译本,从不同角度阐释翻译的动态选择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维索尔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顺应理论,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本文选用了《瓦尔登湖》的三个译本,运用维索尔的语境顺应理论,从翻译即要顺应语言语境,也要顺应交际语境进行分析,强调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各方面的顺应,以求有高质量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下的顺应论的动态性认为,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时间顺应、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以该理论对《李尔王》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标准应谊被不断地重新阐释以顺应不同时间、不同语境和不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中的一些人名、地名、称谓和文化意向做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以及语言转换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连续选择与不断与外部环境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动画喜剧电影《卑鄙的我1》自2010年在中国上映以来好评如潮,颇受观众喜爱,该文从维索尔伦的动态顺应角度出发,对该片英文原声版字幕翻译中的结构客体和语境关系两个方面的动态顺应进行分析,发现该译本将顺应理论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始终,对我国影视作品字幕翻译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毅 《现代企业教育》2010,(14):137-139
语言顺应理论是一个全新的语用视角,对于翻译活动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探讨语言顺应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再现有无作用。首先以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系统为工具对译本进行语言风格分析,然后对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顺应性研究。译本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的《狂人日记》.  相似文献   

14.
周娟丽 《考试周刊》2011,(51):20-21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要顺应于语境,翻译活动尤其如此,译者要顺应于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相关的语境因素,译者本身的因素也构成了译者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对比,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译者翻译时策略和词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修辞句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顺应论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个译本中比喻句的翻译,探讨如何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苗瑛 《海外英语》2014,(21):167-168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关系顺应和结构顺应角度,对《绿野仙踪》陈伯吹和马爱农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顺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关系顺应和结构顺应角度,对《绿野仙踪》陈伯吹和马爱农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顺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陡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