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初唐诗坛繁荣,律诗创立,政府完善科举制度,进士科逐渐以诗赋取士,反过来又促进唐诗的繁荣,成就着唐诗黄金时代的到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虽然科考的际遇不同,但均对唐诗的繁荣贡献至伟。  相似文献   

2.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进士科考试内容历史演变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唐诗繁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庶世之争”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笔者认为,“庶世之争”,庶族地主地位凸现与进身是唐诗繁荣的根本动力;庶族进身的科举制度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任何固其复杂而否认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都是片面而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6.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7.
唐代重视诗赋取士,宋代取士凭经义策论,唐诗宋文因此繁荣。《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歌近五万首,较之有《诗经》以来到隋朝的一千六七百年间的诗歌总量还多几倍,唐诗在内容上的广泛、丰富,风格、流派的多姿势彩,社会历史影响之深远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唐之际,韩愈、柳宗元首倡“古文运动”,到北宋嘉祜年间,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父子更使这场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运动发展到高潮,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优良传统而又有新发展的“古文’取代绮丽华艳的文风,使敦朴求实、平易畅达的清新文风占领文坛。北宋一朝,人才鼎盛,前所未有,是政治…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唐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根据清人编集的<全唐诗>和今人收集的<全唐诗补遗>统计,唐朝300年间,共有2300多个作者写下了约5万首诗歌.唐诗的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外部因素: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思想自由以及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等等;同时,也有诗歌发展史的内部因素,那就是古典诗歌的形式(五、七言古诗、律诗、绝句)完全成熟.诗人们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诗歌体裁来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分别以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济繁荣并非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文学发展规律本身亦非唐诗繁荣的主因;唐诗繁荣的主因就是唐代统治阶级对唐诗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文禁松驰;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科举以诗取士;诗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最高统治者关于诗的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国家重视编书,从而为诗提供了养料。  相似文献   

10.
熟读、精思、多看、勤写,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之精髓。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方式。唐代“以诗赋取士,作应举诗”,有“破题”“颌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5.
“人性”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多层次,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涵义不同;反映人的深度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属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侯方域分别以"壮悔堂"和"四忆堂"命名他的文集和诗集,有其深刻寓意。但对于"悔"与"忆"的真正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十分确切的文字说明,而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解读侯方域的作品和评定他的名节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成为后代研究者的兴趣所在。虽然前代研究者做了不少努力,但主要着力于侯方域名节的争论,在文本解读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对《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的文本解读,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侯方域故居的走访,从多元化的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希望为这些问题找到一个更客观、更公正、更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一书“红”与“黑”的解释,众说绘纭。根据作家当初对书名含义的回答,“红”与“黑”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成功便成仁。  相似文献   

20.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