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新闻背景:漂洋过海赴美国学习创业八年,在材料科学领域颇有建树,并找到了极感兴趣的事业--从事美制现代木结构住宅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在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现代美制木结构住宅的研究、开发及建造的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并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典范;心系平民教育事业,创办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和休宁德胜平民学校,开当代平民教育先河;一本公司内部的手册--《德胜员工手册》不经意间出版,立刻在中国经济界掀起一阵狂澜,迄今已印刷了14次;诗歌、文艺评论、影视制作等领城均有涉足,且不乏精品推出。无独有偶,他还创办了全国唯一一份不靠广告只靠发行生存的报纸--《都市文化报》;……他就是留美归国学子、成功企业家、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  相似文献   

2.
有人开玩笑说,德胜一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休宁县没有大学的遗憾,因为它能颁发“匠士学位”。这是一所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的微型学校,它诞生在号称“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安徽省休宁县,是由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在2003年10月与休宁县政府合作创办的。它着力培养的是具有“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职业精神的木匠。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新生》这篇文章发表于1934年10月《新生》杂志第1卷第36期。当时,陶行知先生正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这个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与陶先生早期四处奔走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这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创立,普及教育运动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何使教育得到普及,如何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是陶行知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因此,早在1927年他就毅然辞去大学教职,到南京郊区创办培养乡村教师、普及乡村教育的晓庄师范。晓庄被封,他本人遭通缉流亡…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毕生献身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晓庄师范。他的奇言妙论或平实,或机智,或嬉笑,或怒骂,读来脍炙人口,让人手不释卷,痛快淋漓。修表陶行知曾名陶知行,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才改为陶行知,他的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他对实践的重视。一日,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知识分子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陶行知就是平民教育运动的领袖和先驱之一。陶行知先生在《平民教育概论》中结合当时全国平民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平民教育的奋斗目标,深入分析了平民教育的  相似文献   

6.
胡宁 《农村教育》2007,(9):F0003-F0003
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和良好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得休宁有条件在一些领域上开全国之先河。比如,我们与苏州德胜洋楼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这两所平民教育学校——“德胜一鲁班(休宁)木工学校”和“休宁德胜平民学校”,一时间吸引了世人更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概论》尽地阐述了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与构想,并事必躬亲、热情推行,使其成为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与事业,对于现在倡导实现教育公平也有极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平民教育的含义和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我们要用最短的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他们读了书,对于自己生计最有关系的职业,也可以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教育品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但是,教育界兴起对教育品牌的研究却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我所在的重庆育才中学,是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新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蜚声中外的生活教育理论(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联合国教科组织认定其为世界化名人)。在陶行知先生一生创办的学校中(如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学校、1932年开始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等),  相似文献   

9.
<正>专业精神:学校教育的第二重境界休宁木工学校坐落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休宁县,创办人叫聂圣哲。他16岁考上大学,20岁开始做大学教师,23岁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副研究员。他后来去美国留学了8年,回国后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一家营造木结构洋楼的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一方面因为他的公司需要木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报自己的家乡,他就在休宁办了一个木工学校。聂圣哲的确是个奇才。他二十多岁就当教授,是美国化学学会的会员,写过好几本大学的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8年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知道民国中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培养"人中人"的教育思想,陶行知还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及。所谓的"人中人"体现的是一种平等意识,表明了陶行知平民教育的思想,虽然时隔几十年,但是陶先生"人中人"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放射着璀璨的光芒,更是当今教育者需要深刻学习与实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北京行知职业学校李淑芬北京行知职业学校李淑芬校长,今年84岁。她少年时期曾就读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平民学校,接受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先进思想,并任小先生和乡村教师工作。青年时期入辅仁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创办了辅仁大学附属小学和坚志女子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和致力于平民教育,因为平民教育的普及会带来国民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国家的强盛。陶先生还有一个教育理论,就是不要求受教育者都去做“人上人”,而要做“人中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了近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国国情创办平民教育所走的教育救国发展道路,以及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活动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让我国更多的人进入了知识的殿堂,学到了知识的玄妙,进而拥有了更加美好的人生和理想。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陶行知平民教育中找到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让自身的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我们,对于幼儿来说,更应该秉承着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生活教育》2008,(1):68-68
2005年9月,休宁县与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携手,创办了全国首个陶行知式寄宿制平民小学,38名贫困学生成为平民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学校秉承"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校训。和一般学校不同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1891—1946),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为职教社“特别社员”。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在改进社内设职业教育组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协作调查研究、指导改进职业教育。1923年与晏阳初等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从事平民教育。陶行知一生很关心职业教育,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先驱,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在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最早引起他关注的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职业教育。陶行知一生亲自创办了晓庄师…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关注、组织平民教育,认为平民识字的终极目标是“做新民”,平民识字教材应该“使人起而行”;他还提出并运用“帮助大众认识汉字”的一整套方法。学习、研究、借鉴陶行知平民识字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推进素质教育、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初,中国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为报效国家,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救国道路。他们中的许多人回国以后,都坚信“教育救国”,认为“中国的出路在教育”,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早年从事平民教育,为农民创办乡村学校,普及教育。继而从事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接着又进行民主教育,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为我国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陶行知小时候家境贫寒,同乡蒙童馆塾师方庶咸见他聪明好学,天资超群,便免费为其开蒙授课。后来因家庭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9.
深入蒙边的教育之梦为了中国的平民教育,1923年8月底,陶行知辞去了大学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为了尽快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奔波于全国各地。1924年1月,正是北疆最寒冷的季节,8日凌晨3点多,陶行知与米君抵达张家口,当天便召开了察哈尔全区...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濬,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家境清寒,天资聪颖。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习,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1914年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5年师从杜威、孟禄等学习教育学。1917年学成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等职。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与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职务,为推进平民教育到各地奔走。他还曾任《新教育》、《新教育评论》杂志的主编。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因认识到当时国内幼稚园存在的“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于1927年11月在陈鹤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