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2.
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伦理转型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当前“道德困境;现代伦理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系统;建设之路。道德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权威的交往方式的变革。新旧伦理道德交替和社会正义伦理建设滞后以及新的制度和规范与人的素质还有一段长期的磨合过程,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现代伦理的方式:个人权利伦理、正义伦理、契约伦理、职业伦理。建设之路:操作主体、操作程序与机制、道德精英、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强化基础道德教育——小学德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础道德教育的涵义和特性1.基础道德教育的涵义和内容基础道德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沿袭沉淀下来的带有普通意义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它对维系人类社会的稳定,继承传统伦理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道德体现的是社会对下一代人的道德要求,是把社会的传统、习俗通过教育这个中介逐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道德观念变迁与道德提升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引起了农民道德观念的变迁.这种变迁呈现出农民道德观念由被动依赖转向主体意识的觉醒、道德诉求趋利性日益明显、道德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等三个特征.深刻剖析农民道德观念变迁的深层原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发挥乡镇干部和乡村教师的道德示范和导向作用,注重农村道德教育,不断创新道德教育形式,建立和完善农村道德约束机制,是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引导农民道德观念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很多德育工作者仅认识到道德的规范性,把道德仅看作社会对个人意识和行为的外在规范和限制,一味要求学生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使道德教育异化成了规范灌输和训练。我们认为,正确认识道德的二属性,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采取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是促使道德主体德性生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万丽红 《考试周刊》2011,(36):215-215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传统灌输道德模式的影响,一味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只重视学生对社会既定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服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本身含义——人的主体性。选择以培育个体的自主选择道德人格作为我国当前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完善学生的道德自我意识,二是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8.
杨松峰 《中国德育》2007,2(1):22-25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以语言为基础,以可普遍化原则和话语伦理学原则为核心内容,主张通过主体间的商谈、交往保证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商谈伦理对道德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商谈”为过程原则,通过主体间道德话语的商谈论证,力求避免道德灌输与道德相对主义,最终促进道德主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现实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的、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邹连方 《教书育人》2005,(10):11-12
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冲击,而主要依靠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在面临社会实践的挑战时又显得苍白无力.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异常表现,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华章》2011,(31)
道德礼仪规范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形式,礼仪规范在道德教育中时主体的道德观念起着内化作用,礼仪规范在道德教育中对主体的道德观念还起着外化的作用.因此,探索和形成与当代道德建设相一致的新的礼仪范式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目前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2.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与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正处于从灌输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门槛上,一种生态型的道德教育形态正初露端倪。道德学习论是完成这一转换的启蒙者,它赋予了道德学习的内容、起点、主体、状态和方式以全新的意蕴,催生着生态型道德教育形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扑土、生根。道德学习论始于对灌输论的回眸和澄明,它既要从灌输论中汲取营养,又要奋力重建自己的理论支点。诉诸直觉,培育关怀,倡导元学习,珍视不确定性,构建道德文化生态是道德学习论思考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理念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主体市场化、道德评价全新化。学校道德教育应实现的三个转变是由单纯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重视隐形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宋晶  周同 《现代教育》2012,(1):27-30
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主体性道德人格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德育被动灌输、追求道德乌托邦、泛道德主义弊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进而形成可普遍化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目的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维度方面‘注重道德认知的发展,忽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对灌输方法。主体主义是20世纪西方思想的核心,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深受主体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22,(1):85-88
无灌输道德教育相对于道德灌输而言有其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道德灌输的一种有益补充。当前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道德灌输的同时把无灌输道德教育运用于高校专业英语精读教学十分必要,就教师个体而言,必须转变育人观念、挖掘德育素材、探索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与变革,社会生活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正是现代社会的加速转型,当代道德发展陷入了困境。文章首先从道德功利化、道德虚无化、道德虚伪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现代道德发展困境。其次,从规范伦理的过度扩张及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两个方面,深入探究了产生现代道德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两种重构现代道德的方法:一是建构德性与规范并举的道德体系,二是遵循个体道德培育过程中人性社会化发展规律,希望借此摆脱现代道德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与接受及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用" 1示范法"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