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只“笨鸟”杨树森【射阳】在编辑之余,我的文章渐渐多起来,差不多天天见到样刊,天天见到稿费,不少人都羡慕我“文思敏捷”。其实,我很迟钝,是一只“笨鸟”,小时候就有“杨大呆子”的浑名。人“呆”而文章多,岂不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没有。因为那股“呆”...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2006,(11):41-41
10月15-21日.是日本一年一度的“报纸周”。《读卖新闻》14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再次印证了报纸在读者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日本每年都要搞一次“报纸周”活动,这次是第59次。今年“报纸周”的主题为:哪篇报道改变了我,并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1月 1日起,新馆和大明湖分馆实行“一卡通”管理。 8日-9日,“小精灵”昆虫展在我馆举行,有万余名市民参观了展览。 11日,省文化厅召开“省直文化系统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馆被评为2004年度“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吴金敦同志被评为“离退休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6.
我当新兵时是一名话务兵,但平时我爱写点小章。时问一长,我这点小小的“优点”传到了师政治部,就这样我被调到报道组当了一名“新闻战士”。那时,我是机关惟一的一名女兵。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不消说,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是好心的大报编辑给“编”出来的。面对因编辑删改失误而出现的“假数字”,我亦哭笑不得。 去年12月 29日,我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武,召集“异蛇村”的38户农民,第三次合计他们的“十五计划”。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我当即在现场写下一篇970字的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9.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超女”一火,“好男儿”又加油,“我型”开始“我秀”,大家都去“梦想中国”。观众一窝蜂跟着选秀走,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更没人看了。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周末旅行记     
刘曦 《大观周刊》2006,(22):I0022-I0022
我从不避讳自己是“菜鸟”,虽然我已经有整整一年的驾龄;虽然我常常用很严肃的口气教育“新手”开车不要打手机,但我还是一个“菜鸟”,一个常常起步熄火、倒车忘看后视镜的“星级菜鸟”。  相似文献   

12.
半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转过头来才发现我已经成为一名机工人。从实习列签约,从院里统一的培训到社里有针对性的培训,“编辑”这个原本陌生的字眼渐渐变得熟悉,“复审”、“终审”、“核红”、“质检”等逐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质量”成为做每件事之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14.
媳妇不爱跟我逛街,因为我老控制她的购买欲。媳妇是退役模特,购物比较凶悍,不喜欢我在旁边碎嘴唠叨,令她审美疲劳。一次,媳妇看上一件“蜜雪儿”,我说没劲,多俗啊。媳妇又看上一件“阿桑娜”,我说更俗。媳妇二话不说,抄起一件“宝姿”就买单,我拦都拦不住,说你绷一会儿呀,看看合不合适。媳妇说,太合适了,这叫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学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6,(8):40-40
别问我是谁:我的生活用“一日生活制度”支配,用“四菜一汤”养胃,用“体能训练”洗肺,用熄灯号催睡,用规定的时间晒被。  相似文献   

16.
在档案“词典”中,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名词恐怕要数“档案袋”了!2004年2月24日。当我得知中共浙江省委一纸任命将我派到浙江省档案局工作时,我的大脑记忆库中即刻蹦出“档案袋”三个字。虽然“档案袋”家喻户晓,但翻遍身边所有的工具书,并没有找到一个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我想每个人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形成一种概念罢了。按照我的想象,过时的、不再用的文件资料就要塞进档案袋“归档了”!我知道,近30年的“漂泊生涯”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相似文献   

17.
“我提个建议,市监察局应该设个‘廉政帐户’……” “你的建议很有创见,我们尽快落实。” “现在是不是要‘买断工龄’?” “我郑重地告诉你,没有‘买断工龄’一说……” “我向你们举报一个腐败分子”。 “好,请你慢慢地讲……” 询问与解释,建议与承诺,倾诉与慰藉……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恳谈,这种“互动式”地沟通,磁石般地将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链接”在一起…… “链接”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的“载体”,是三峡商报首次推出的“市民点将”专栏。它在市府职能机构与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被市民称之为快…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9.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20.
自个儿出书,我压根没有想过。因为做这件事得有一份“闲心”,还要有一份“闲钱”,更何况,6年前的一把“天火”将我多年累积在办公室的存稿烧了个精光呢!然而,今年3月1日,报社寄来的一纸“约稿函”让我“动了心”:2008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70周年大庆,“希望将反映镇江建设成就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为年内出版的‘新华文丛’增光添彩。”此事向镇江领导报告也得到首肯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