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国际上发生的事情,关注"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使得国际新闻报道在媒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  相似文献   

2.
浅谈新媒体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多里,人们提及最多的一个词除了"房价",或许就当属"微博客"了,有人说2009年是"微博客元年",这一年里,iphone手机上的Twitter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最潮的事情,许多人在这一年里发现了微博客的魅力并相继拥有了"围脖".以此为引,以微博客为代表的诸多新媒体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占领着曾经被传统媒体牢牢把握的传播阵地,一场新媒体的文化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传统的档案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只要一提起档案,便以为那只是整理立卷、借阅文件而已,工作简单的很.从来没有管理过档案的人,是永远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繁杂和琐碎的,那真是"酸、甜、苦、辣"样样尝尽.回忆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先想想甜蜜的,就象吃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先把自己最喜欢吃的先吃了,这是我的习惯.所以我就先说说"甜"吧.……  相似文献   

4.
吕鹏 《声屏世界》2004,(8):9-10
时至今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全球化,越来越受到遥远地区发生的事情影响.吉登斯把这一过程称为"时空的拉大";而麦克卢汉则把这种现象和状况称为"地球村".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是借用文字表达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中间,有的人借用了"一马车"的文字,表达出"一箩筐"的新闻事实;有的人直接用"一箩筐"的文字,就表达出"一马车"的新闻事实;有的人把简单的事情用"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把读者弄糊涂了;有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文字表述清楚了……新闻写作,"拖泥带水"不是本事,"化简为繁"不是本事.真正的行家里手,则能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6.
巨大的干劲七月中旬我们来到山西日报编辑部,耳闻目见,首先是人们那种巨大的革命干劲和无数动人的事情:我们听说经济部的副主任张春旬害过伤寒病后,不等身体复原就坚决要上班.大家看他上楼梯太吃力,就百般劝阻.最后他答应只上半天班,实际上他不仅一亲就是全天,而且还跟着上起夜班来了.经济部的编辑陈墨章(编委)写社谕肯下苦功,这半年来他写的"保守思想面面观"、"和秋后算贩派提前算贩"等社谕,很受社内外的好评.他在部里管农业报道,又是党支部书记,白天事情非常忙,都是熬夜写稿和钻研文件.开头人们还以为他一般地熬夜,后来人们几次发现他搞了通宵,早晨八点仍按时上班.大家劝他,他不听,部里的同志们正准备给他贴大字报哩!编辑刘汉明右手指  相似文献   

7.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第五媒体:短信还是手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文胜 《传媒》2005,(5):23-25
在"第五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有这么两件具有标志性的事情: 2003年2月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不到10分钟,国内几十万手机用户就已经通过手机短消息获知了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9.
苏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认为看山的方位变了,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了.很有哲理的见解,笔者认为这同样也适用于新闻写作.写新闻,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做行业报编辑多年,每天从林林总总的来稿中挑选有"新意"的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掌握"事后比较"的窍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记者如何采写"非独家新闻"的文章,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个该做的事情.对不少记者来说,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几个新闻单位的同行同时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会议、同一人物、同一份统计资料,大家争先恐后地都写出了有关报道.这当然是一种新闻竞争,不论是谁,如果慢一拍,别人见了报,自己还没写出来,就无法交待了.  相似文献   

11.
在新事物面前对新事物热烈欢迎,倍加爱护,像列宁所说的那样,"仔细地来研究新事物的幼芽,极仔细地对待它们,尽力帮助它们成长,并'殷勤照顾'这些柔弱的幼芽",这是促进派的态度.但是,"尽力帮助"新事物的幼芽成长,不等于"揠苗助长";"殷勤照顾"也不等于夸大渲染."揠苗助长"并不能使幼苗真正成长起来.夸大渲染更不是爱护之道;相反地,它只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在新事物的周围造成自满自足的气氛,从而使得新事物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另一是当人们弄清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后,就会对报纸不信任,甚至对新事物本身不信任.可惜在报道中我们有时还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四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三版登了无线电月刊编辑室给报纸编者的一封信,信中这样说:  相似文献   

12.
1,自己能办的不求领导.李瑞环就说过:"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一则领导有领导的事情,二则找领导办自己分管的事情,应被视为自己的无能.我们有时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大一点的事情就应请示,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如果从即时的、短期的情况看,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从长期的情况看,就不一定了,领导很可能得出结论,你没太大的本事,大主意都得领导亲自给拿,而且唯唯诺诺,没什么魄力.  相似文献   

13.
没有网络以前,把自己写的字变成铅字似乎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报刊和出版社对文章和图书有较高的要求.而现在,任何人,只要身边有电脑,轻敲几下键盘,你就能"正式发表"了. 没有网络以前,实现自己的"领导"欲望,对许多人而言也似乎遥不可及.而现在,任何人,只要身边有互联网,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博客,当上站长、主编,版主,虽然只是虚拟的,也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直接经济援助只不过是他帮助马克思的一种方式而已,在忙碌的经商活动之余,他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研究工作时间,替马克思完成了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件"谋生的迫切需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消息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它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然而在实践中,很多记者把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这一特点等同于"报道事情的概念而不讲具体的内容",从而使很多消息读起来空洞乏味,让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好的消息应包含四类事实  相似文献   

16.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档案工作的传统"编研"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盛行于改革开放之后。这并不等于说.在此之前就无编研工作.就无各种形式的编研成果可言。任何事情,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因此,为叙述方便起见,笔者将历史上类似的工作统一称之为"编研"。中国历史上的编研成果证明,这项工作古已  相似文献   

18.
孩提时代,在读<伊索寓言>时,有一句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最容易答应下来!"这怎么会呢?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觉得此话很有些道理,值得慢慢咀嚼.  相似文献   

19.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20.
这真是一个充满变数、充满惊奇的年代.就在人们抱怨电视节目平淡如水的时候,一个"神话"出现了:<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几乎"引爆"了大江南北的电视屏幕,一个晚上就有8000多万的手机短信为它而发.而且,在数以亿计的收视人群中,还有平时对电视不屑一顾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这还不是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