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爰"字在《诗经》中有这样的功能:"爰"字本身虽不能独立表达任何意义,但冠于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在一起使用,使动词的动感更加强烈,特别是对那些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来说,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似乎有一种把名词、形容词动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由,名词作定语,或者说名词居于名词短语的偏位,表示事物的性状,即用如形容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例甚夥,但前此似未为人们所注意和论及。又形容词和名词、动词相比,是一个较为晚出的词类。不少形容词即由名词演变而成。本文主要讨论名词用如形容词,同时兼及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尔雅释虫》:“蝒、马蜩”。孙炎注:“马蜩、蝉最大者。”郭璞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蜩”。《说文》段玉裁注:“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尔雅释虫》:“蚍蜉大暟”。舍人注:“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名蚁”。郭璞注:“大蚁俗呼为马蚍蜉”。段成式《酉阳杂俎》:“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马蚍蜉即马蚁,今字作蚂蚁,盖受类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酱”正释     
鲁迅的小说《高老夫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的”。有人认为一个“酱”字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为一般正经人的口中是吐不出“酱在一起”的话。这种说法很含糊,我以为不够确切。酱,词典一般解为调味品,作名词。《高老夫子》中用作动词,这是取意于绍兴一带方言。绍兴方言中的“酱”字有用作名词的,更有不少地方作动词用。如许多人紧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诗人选词炼句,既要考虑到用极有限的字词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又要考虑节奏、声调和韵脚,结构奇特,富于变化。教学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必须正视古诗的特殊的语法现象,尽管有时不用提及语法名词术语。 首先是词性活用。词有定类,但在古诗中有些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跨“类”兼“能”。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簪”即簪子,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古代男子留长发,到成年后,把头发挽成一个髻,用簪子别住。由于诗人忧国思家,烦焦不安,频频搔首,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了。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儿的“绿”字本为形容词,现活用为使动词,既有动词的功能,带宾语,表现春风的足迹,又有形容词的作用,描绘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所”字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有时也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面)组成所字词组充当句子成份,如“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的“所见”,“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的“所与熙”等。由于所字词组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出现频率高、用途广,所以自《马氏文通》以来的许多语法著作都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古汉语语法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对“名词用作状语”作了如下概述: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段文字共三句话,首句解说状语的一般位置和作用,指出状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次句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尾句则转而说明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常见的活用情况约有:(一)名词用如动词,(二)形容词用如动词,(三)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五)形容词用如名词,(六)动词用如名词,(七)动词用作定语等。今先将观用的初中二、四、六册及高中二、四、六册课本中一些例子摘述如下。(甲)名词用如动词本用为名词、活用如动词的,例如: (1)侯“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侯,封侯的意思。(2)业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业,本系事业,这里是为其事的意思。乐业,乐意为国家做事。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特别喜欢讲活用。当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在名词的地方,就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成名词。相反,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在动词的地方,就说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简虽简单,但在有些情况下,活用说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如,《史记》中有“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的句子,句中的“坚”和“锐”是形容词,但由于分别用在动词“披”和“执”的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于是  相似文献   

9.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11.
一、所 古汉语的“所”,常见的用法是和及物动词或动词词组结合在一起,构成“所”字词组,这个“所”字词组具有名词的性质,它能象名词那样作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掌握“所”字的语法作用的关键。 (一)“所”和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所”字词组。 ①“所十动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二章》 2.所见皆死牛也。 《订鬼》 3.临丧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6.此予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故把形容词包括在动词一类之中。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但“只有一件事为难: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即非谓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解释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种说法,于理未通,因为在急流和旋涡中是看不清倒映的景物的。从语法上看,“素湍绿潭”中的“素、绿”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修饰后面的名词,并各自组成偏正结构,是没有疑问的。但在“回清倒影”这一句中的“回、倒”两个动词与“清、影”两个名词在一起组成的是什么结构,则需加以研究。 “动词作形容词区别用”(杨伯峻:《文言语法》),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现象,例如《滕王阁序》“腾蛟起凤”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文言教学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较为常见,学生易于理解。而形容词用作副词现象较少,学生不易理解。如: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同上) 例①②的“新”不能理解成形容词“新旧”的“新”,而应解释为“刚”或“刚刚”,是表示时间的,分别作“亡”与“败”的状语。③(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诗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现象,数词也有活用现象,副词是不是也有活用现象呢?请先看袁枚《祭妹文》中一个句子: ①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儿时可再”中的“再”字是副词,在句子中作“再现”讲。而“再现”就不是副词,而是动词。这就是说,副词“再”活用为动词了。这说明。在文言诗文中,副词也有活用现象。试再从文言诗文中举几个有副词活用现象的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引言“把”字句的转换有它特定的规律。某些句子,可用动宾谓语句表达:“主──动──宾”,也可用“把”字句表达,将名词性宾语移前:“主──把+名词──动”。动宾谓语句转换成“把”字句,也有一定的规律,这跟动词有很大的关系,也踉宾语和“把”字后名词有关系。本文着重谈谈“把”字句转换为动宾谓语句的情况。一、谓语动词后边的补语成分“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带的补语,种类很多,按补语的不同性质,分为以下几种:1、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这里主要指“上”“下”“清”“紧”“回”“去”等动词或形容词与谓语动词构成的动…  相似文献   

19.
当“的、地、得”三个字都作结构助词,都读轻声de时,很多中学生朋友不太会区分和使用,总是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其实把这三个字区分开了,使用起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区分使用呢?方法有五种:一、彻底弄清三种句子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是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这三种句子成分弄清了,“的、地、得”的区分使用也就容易多了。一般规律是:“的”字用在定语后…  相似文献   

20.
在黄冈方言中有一个特殊词“乜”,它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副词。“乜”作名词时语法功能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乜”作副词时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修饰形容词,二是修饰动词,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乜”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时,他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语法功能不一样,特点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