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究竟"是现代汉语中较常使用的副词之一。本文针对评注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性质与作用、来源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主·而·谓"结构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主·而·谓"结构具有一般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仍是主谓关系性质."主·而·谓"结构中的"而"是连词,起强调凸显主语的作用,它并不是由代词"而"虚化来的."主·而·谓"结构的出现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运用,它的出现高峰是在上古前中期.  相似文献   

3.
"V都VP了"句式可以从结构特征、语义特点、语篇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从结构特征来看,它由常项"都""了"和变项"V""VP"所构成。"都"在结构中处于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了"为语气助词"了2",它使该结构具有已然性意义并具有成句作用;变项"V"由动作动词、状态动词或心理动词充当;变项"VP"由单音节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被"字结构、"把"字结构充当。从语义特点来看,该句式主要起强调作用,一是强调"S已经V了"是一个既成事实;二是强调某种情况程度之深。从语篇意义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类:宽容义、妥协义和责备义。宽容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宽容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容忍——慨允——无所谓;责备义则可以细分为两个层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愤怒。  相似文献   

4.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赵石 《教学随笔》2016,(6):146-147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概念叠加是指两个及以上同义或近义成分共现的结构。通过对概念叠加的"强调"功能的内涵进行重新探讨,认为"强调"可以分为重要性维度和主观性维度。在重要性维度上,概念叠加使自身或小句获得语义焦点;在主观性维度上,叠加结构强调言者主观态度,并与反预期范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完权 《现代语文》2006,(2):88-90
"非X不K"(含"非X")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强调格式,也是汉语二语学习者的难点.本文试从词义、语境、预设、焦点等方面对该格式进行语义分析,探讨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简便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的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的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的编码手段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的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的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和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的获取和固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以前缀de-为研究对象,以"de-V"作为限制条件,立足英国国家语料库的相关语料,考察其语义特征和句法结构。研究发现:(1)前缀de-大致可以归为5种常见的语义,其中"表强调"是de-使用频率最高的语义,"除去,去……"是de-使用频率最低的语义;(2)"de-V"在句子中绝大多数作及物动词,少部分作不及物动词,其中当de-是"表强调"这一语义时,S人的使用频率高于S非人;(3)当de-是"向下,离开"这一语义时,S非人的使用频率则高于S人。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中的"我把你这(个)NP!"句式从结构角度看,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省略了谓语成分;从语气角度看,它是一种感叹句,通常用于詈骂,感情色彩突出,仅限于在口语中的特殊场合出现.从整体上讲,它是一个语义自足的句式,不表示省略,强调责骂的对象;该句式不仅具有"把"字句和感叹句的语用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汉语新词语中,2009年4月问世的“被-”格式衍生的新词数量最多。对这一典型格式进行深入考察,无论是对汉语新词语研究还是词汇语义学,都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价值。1.“被-”格式的演变轨迹为三阶段:“被××”成为“自为行为致使”表达式导致“被-”的语义偏离-“被××”生出“遭遇虚假事件”表达式引发“被-”的语义转化一“被-”格式后接成分多样化促使”被-”的语义进一步衍化。2.“被-”格式包括致使、遭受、蒙受等语义模式。3.“被-”格式的表达特点可概括为:所指现象的否定性、所持态度的不满性、所言风格的调侃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性"用法的不断丰富,"性"作为名词性和区别词性后缀在理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些带"性"词接受了程度副词的修饰;从语义上讲,这些带"性"词具有明显的程度义。由此我们得出"性"也是形容词性后缀。"性"词缀在这三大词类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语素义决定的,另一方面由名词、区别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在连续统上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注重于后缀"子"的词源分析,从历时角度探讨其用法扩展及其语义演变过程,而对于后缀"子"定性问题的相关探讨尚存不足,加上汉语屈折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分后缀"子"和实词"子"仍是一大难题。文章尝试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其历时演变和共时变位的特点,对后缀"子"加以全新定性,并探究其语法渐变群在语音、语义及形态句法演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求为后缀"子"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客观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讨厌"和"厌恶"是一对近义词,在主观情感上都有反感、不喜欢的意思,但"厌恶"比"讨厌"不喜欢的程度要重些。"厌恶"只有动词词性,"讨厌"除了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在语义上二者有词义轻重、搭配对象的不同;在语用上也存在概念义和语境义以及语体色彩的差异;在句法上与不同的宾语连用时的情况,以及能否进入把字句等诸多问题上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使用论"关系到对意义的理解,对意义的理解关系到语言的各个分相研究。本文从"语义分割"和"使用论"两个角度解释汉语"吃"的意义,并以对"吃"的意义解释为例,讨论"词的意义即其使用条件"这一语言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以食品名词Sandwich为例,结合sandwich的语义演变和语用特点等方面的表现,探讨其语义引申发展和认知心理过程,语义指向的变化以及所折射的社会语用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