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寻找作文素材,不仅要“身人生活”,更要“心人生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现状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其实,“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十分精辟地概括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作文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就作文选材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都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的素材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行为、情感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眼睛认识生活,通过行为感受生活,通过|情感享受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作文,才是真实感人的。  相似文献   

4.
刘小红 《成才之路》2010,(27):39-40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追其根源是一些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脱离生活,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学生一写作文便头疼,教师一改作文就心烦。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痛苦不堪,让老师如此尴尬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提桶”,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寻源挖水。  相似文献   

6.
庞玉忠 《现代语文》2014,(8):142-144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位先生的话精妙地指出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沈国丽 《江西教育》2014,(11):35-36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是作文之泉,是培植作文的土壤.特级教师刘亚雄在《妈妈的爱》一课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收集真实的外部世界,立足生活的真元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妈妈之爱.  相似文献   

8.
师娘     
作文教学似乎陷人了一个怪圈:学生一写作文便头疼,教师一改作文就心烦。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痛苦不堪,让老师如此尴尬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提桶”,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寻源挖水。  相似文献   

9.
作文难,难作文,原因何在?学生说:"无话可写。""无话可写"即缺乏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哪里来?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  相似文献   

10.
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因而,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语文课程标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写作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但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写起作文来都是“脚踩西瓜皮”、“现场直播”,作文内容材料单一,故事陈旧,思想平庸,读起来无新鲜感,空洞乏味,有的像记流水账,使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也就是说,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将这美好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文字。为此,我做了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应该是丰富充实、充满活力的,然而现实中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题材陈旧,内容枯燥,语言贫乏。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生活积累贫乏,缺少写作素材。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积累作文素材,拓展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平时就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养成积累的习惯,掌握积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学生只要实实在在地关注生活,真真切切地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就能书写出真实、深刻的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的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相似文献   

16.
作文源于生活,回味品赏,写出真情片段,说出独特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告诫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生活中的人事都可给学生很多思考和启迪。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用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段富有诗意的话语,包孕着深刻而朴实的作文教学的道理: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缘于生活,这既是事实,又是法则。如何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撷取生活的美丽?做法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开启写作的大门、消除学生作文的模式化痕迹,让作文成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捕捉生活的闪光点,积累有意义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高考试题的重头戏,可是学生的应试作文往往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胸无点墨,文思枯竭。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果有了丰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陈寅昆 《现代语文》2011,(11):134-135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都能深切地体会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人困惑的是,我们下了大力气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可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作文比比皆是。怎样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笔者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相似文献   

20.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学生作文中往往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造成了小学生感悟的匮乏。为了让小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只能让他们从平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