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模式",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智能手机、ESP32芯片和BME280温湿度/大气压强传感器模块组合测试装置分别定量探究并测得同种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以及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种气体的体积。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得到气体摩尔体积。该组合测试装置结构简单,现象直观,数据相对误差较小,应用于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定量探究意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使钠与乙醇反应产生较多气体且点燃后能维持稍长时间燃烧,设计了一种较为简便的实验方法.在一支摘掉橡胶乳头的滴管(无色滴瓶上的)中加入约0.2g的小钠块,然后将其慢慢倒放在一只盛有约15mL无水乙醇的50mL烧杯中反应.利用该装置钠与乙醇反应产生的气体经点燃后火焰大而明亮,持续燃烧的时间可长达30s左右,能顺利进行探究及验证气体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一一主要指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的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实验一一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有目的的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因素,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它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的奥妙.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只  相似文献   

5.
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最具实效的教学模式之一。由于受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一些浅层面的东西,如实验的趣味性和实验现象等。这种流于形式,游戏性的实验,是不具备实效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全程掌控,在实验探究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教学实际,从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因使用传统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往往会碰到许多微小的实验现象学生难以发现、学生自主实验后整理的数据与理论上的数据存在出入、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模糊不清让学生产生困惑等问题。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常用的做法往往是将书中描述的实验现象或者相关结论告诉学生,敷衍了事。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探究仪器的应用方法及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实验(或生活)中发现的意外现象为素材的化学探究性试题倍受青睐,十分走俏.这种试题选材于实际情景,以学生在实验(或生活)中发现的意外现象作为探究新知的起点,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方法,更增强了探究意识.这样的试题把问题求证的过程作为探究学习任务,对学生充分发挥探究及创新能力留有广阔的空间.例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  相似文献   

8.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9.
使用二分法配制蔗糖洗洁精、胶水甘油洗洁精,设计了仅用烧杯、酒精灯、木棒等简单仪器就可以产生常见气体"肥皂泡",并对其进行检验包括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检验、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分组实验方案,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安全环保,使气体检验的学生分组实验的普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当氯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后有浑浊物质产生,并且当反应物浓度较大时,同时会有气泡产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得出氯化钡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本中,关于"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一直采用传统实验进行教学,此探究实验的直观性较差,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不够严谨,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直接完整地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有必要做些改进。  相似文献   

12.
马力  赵雯 《化学教学》2020,(5):69-72
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教材中NO2与N2O4的平衡移动实验、氯化氢(HCl)气体的制取与喷泉实验、NO等多种气体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进行密封性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便、试剂微量化、现象明显、安全环保,便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  相似文献   

13.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运用已知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某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其它对象、现象相联系的一种实验。其特征是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研究实验对象,观察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出现怎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氧气的制法"这一节中,有的学生观察到过氧化氢在不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试剂瓶壁上就有气泡产生(该现象在教科书上没有提及),于是提出疑问,这些气泡是不是氧气呢?通过进一步探究发现,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而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却不能复燃,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解释都将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验证呢?有的学生说,应该收集起来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说,如果氧气的量太少的话,比如空气中有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实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大量的课例和评比课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如何运用实验探究式教学存在一些误区,现分析如下。一、只"活动",不"探究"案例1:在探究"水的组成"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化学实验通过直观、丰富多彩和奇妙的变化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极大兴趣,并从实验探究中进行理论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在具体实施中,如九年级化学实验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时,常遇到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对此,我尝试用以下方法加以改进,实验现象有了明显改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以实验探究科学探究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8.
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化学实验中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初三化学教学实际,就"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结构过程以及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一只毛毛虫成长为一只蝴蝶的自我奋斗史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相似。对于很多知识,必须让学生经历"痛苦"的探索、思考过程,学生思维的翅膀才会变得丰满。因此,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进而获取牢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0.
1创设情境,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1.1依据实验现象,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在化学实验时,可以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优化实验方法来创设合作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Cu与稀HN03实验的教学中,为了明显地观察到NO无色气体,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实验:取一个U型管,在合适的橡皮塞上扎入一根螺旋状的铜条塞在U型管一端,往U型管的另一端加入稀HN03,至铜丝被完全淹没。这样,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