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视野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自觉追求,文化之维的审视能够有效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使研究价值得以延伸。比较视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十分显著的方法论意义,“越界”意识赋予研究者更大的精神自由度,彰显文学研究的人文内涵。注重比较视阈与文化之维的考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文化汇通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是两种在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民俗语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在长期共融、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自然视阈中,形成一种适意畅达、质素拙朴之美,包孕着丰富的民俗底蕴,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以“性情”为主要特色的文学审美格调与其文学生成的自然视阈、自然场、叙事范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叙事意识、审美心理、话语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们谈论艺术表现问题,其运思方式、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都凝集于这一点。文学的创作与理论探讨的视阈——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文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表现”,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也反映文本形成的结果。我国古代文论《毛诗序》中提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似文献   

4.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原则,对理解的历史性与有意误读和视阈融合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解析,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建立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是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读”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读《玉阶怨》、《怨词》、《行宫》三首宫怨小诗,文本资源得到整合,审美视阈得以拓展,不仅开掘了每一个文本的文化、艺术蕴蓄,并且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捕捉到文本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审美的信息,获得良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相似文献   

6.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文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吁求。从文化视阈来看,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不仅与"文化自觉"相一致,更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在多样性中实现统一性"的文化发展路径,也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综合创造论"又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8.
“帘”的初义是遮蔽,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尊卑贫富的象征,艺术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如诗如梦的象征。“帘”象征着分隔和阻断,可以营造诗性的艺术空间。垂帘与卷帘可以作为心态封闭与开放、拒绝与融入的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读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视阈的角度提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为一线幼儿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1.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通过对文学经典中“主人公”与“对手”关系的分析,考察不同类型“对手”的独特作用,分析“对手”的文化内涵,揭示“对手”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文章认为,“对手”的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对手”功能层面上的作用,或者说,功能性的“对手”的价值,只有在时代意义与文化内涵层面上有所发挥与创新的前提下,才可能跃入一个具有艺术震撼力的审美天地。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诗经学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由文化《诗经》到文学《诗经》的过程,即由经学语境生成文学语境的过程。本文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诗三百》由“经”而“诗”的现象放到文化生产场即文学场中去作整体考察和审视,以探寻经学和文学生成的过程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70年来,《呼兰河传》的接受实绩主要集中在四种视阈上,即:文本审美、鲁迅影响、女性视野和文学定位;值得商榷的问题亦集中在三个视点上,即:“寂寞说”、“枯竭说”与两极化倾向。前者体现进展,后者有泡沫之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与数文化分不开的。有数入诗,使诗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增加了内蕴,提高了贴近生活的地位,增添了趣味性。本文以几种不同形式的数字诗展示了数文化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7.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的文化视野,透视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引起的回响。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同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世界性特质,作出系统论述。说明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诗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诗是人类的文明之母,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诗性精神之光照亮文学、艺术乃至生活的一切领域;学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应该从学诗人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传统的国家,古人讲究“言修身当先学诗”。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要培养当代青年健康的道德情操,更应该大力提倡读诗写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诗是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一种预言。陆健正是这样一住诗人兼卜者。并从“门的视阈落点:从尘埃中起步”/“门的语言方式:物象互换”/“门的心理向度:‘一’与‘道’”三方面对陆健的诗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