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艺术分类的多种方法,探讨了摄影文学的基本特征,即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是直觉艺术与幻觉艺术的统一,兼具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特点。摄影文学的创作应力图捕捉“决定性瞬间”,使图像鲜明夺目;文字语言在时间的流动中,充分展现广阔的想象空间。摄影文学应以创造意境和塑造典型形象为任务。  相似文献   

2.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3.
对《金瓶梅》这部中国最早的长篇世情小说,张竹坡充分肯定了其艺术虚构的价值,指出它是一部为“泄愤”而创作的“寓言”,对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取向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而又探讨了虚构中的艺术真实性问题,强调真实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中的意义,指出艺术真实既来源于生活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照搬.所论已初步涉及文学的典型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旋律文学”是一种文学命题,它包含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求的主题内涵,强调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形态,主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相辅相成。“主旋律文学”是一种艺术原则,它呈现出规范性和主导性、道德自律性和意识形态化、宽容必玫整合性等理性特征。“主旋律文学”作为一种创作存在,由于其最终价值目标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在创作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散文理论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是净化纯洁散文,使之成为具有“文学性”的散文,即艺术散文。本文主要从艺术散文表现的本体、构思技巧、话语形态等方面探讨了艺术散文的创作与审美路径。旨在明确作为文学文体的散文的文体标识和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理论史学及评价:(一)电影文学本体研究的三个时代是从“基础说”至“文学说”到“文学价值说”;(二)以异域理论研究为参照,对比同期中国研究现状,认为电影文学是受制于“技术与艺术合力”的新文体,其独特的电影思维在创作中以“外形式”的“框架”影响着电影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文学研究会早期的成员之一,她的创作从关注大众的群体人生到退居自我的寂寞状态,逐渐呈现出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通过对自我情感宣泄、忧郁感伤基调和自传式的书信日记形式等几方面表现出来。从她的创作风格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的相似处,也可窥见文学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歌唱表演艺术,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产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由歌唱演员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一个乐于为普通老百姓创作、善于表现“小人物”的文学大师。在《月牙儿》中,他把目光逼视到城市的最底层,通过一对母女为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故事,揭示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真切地流露出对“小人物”的慈悲和同情。女主人公梦魇似的命运、诗的境界和氛围及浓郁的抒情色彩使小说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英雄传奇小说在吸取前代文学的各种艺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艺术渊源是史传文学和说话艺术。史传文学的思想精神、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模式和叙述视角多为英雄传奇小说模仿、借鉴。说话艺术在篇幅上为英雄传奇长篇化提供了条件;其“小说”含义的扩大化为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更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用的技巧和手法也为后世英雄传奇所效法;讲述故事体制上的特点则直接影响到英雄传奇小说“分章别回”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模仿传记文学而创作的一种小说艺术。从创作主体的接受角度看,唐传奇之所以模仿传记文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史说同质”的观念决定了唐传奇除了模仿传记文学之外别无选择;二、古代小说的非正统地位迫使唐传奇向史传文学靠拢;三、传记文学的叙事特征、文学表现和艺术风采为唐传奇树立了模仿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之友》2014,(7):F0002-F0002
摄像艺术指以剧作为依据,利用摄像技术和艺术手段,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和其他艺术一样,摄像作品必然是摄像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它包含了一切利用摄影、录像、电话、动画等多煤:体数码科技时代的“复制”手段进行的创作,即以“复制图像”作为自己的创作起点,而不是直接面对对象。  相似文献   

17.
论丰子恺散文对绘画艺术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和绘画各有自身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们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但各自又可以尽量吸收对方适用于自身艺术形式的长处。画家兼散文家丰子恺深谙此道,他的散文分别从重在表现瞬间、白描手法、“绘事后素”等方面借鉴了绘画艺术,形成了注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瞬间的把握、以漫画式的勾勒再现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以及“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等创作特色。同时,他的绘画也得益于他的文学素养,散文和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艺术研究院胡尔岩教授在其著作《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写道“:舞蹈是身体的艺术,舞蹈是心灵的艺术。确切地说舞蹈是身体表现心灵,心灵驾驭身体的艺术。”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创作的过程是对舞蹈语言的高度总结、归纳和体现。更是一个经过心灵构思,将心灵深处的体验、思想转化为肢体语言的过程。因此,心灵是意,身体是形。  相似文献   

19.
卧虎·汉罐·汉文化——艺术气象间是种互相渗溶的关系。艺术史上,文化对艺术文学审美品格从内容到形式的渗透是种普遍的存在。作为“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的贾平凹,卧虎·汉罐的苍莽旷达与简拙大度启悟着其散文创作对宇宙人生与“时代精神”的感应与追求,以及朴素自然,神、气、韵合谐的艺术表现境界的建构。特定生存环境传统·汉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乡下人”的气质心态,对世纪末中国文学虚浮媚俗的忧虑等因素,都在无形地熏染着贾平凹散文创作对卧虎·汉罐审美品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 ,作品阅读是文学创作的本源。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是原始文学创作与阅读混沌不分的遗风。中国文学的早期创作自屈原后经历了四大模仿潮流 ,才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形式模仿”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作品阅读”就是作家认识艺术、模仿艺术的中介 ,是作家创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那种不注重作品阅读的现象实质上是浮躁文风的表现 ,是不利于文学的繁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