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传统的教学偏向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忽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通过选取梁绍君教授平均数理解"四水平"中的前三个水平,即以平均数的"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为维度,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要从平均数的计算转向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所蕴含的统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要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就要让学生与数据对话,感悟数据的魅力,而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笔者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浅析如何依托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和应用数据,发展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3.
求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较复杂的平均数与简单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都是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而较复杂的平均数需要先求出每组数据的和,再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然后再按照全部数据的个数求平均数。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统计教学中的平均数主要指加权平均数,是对算术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化.在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中,所有数据都是按照等比例去计算,而对于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学生虽然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平均数,但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经历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其实学生并未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因此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并非容易[1-2].一些学者对加权平均数的教学进行了研究,但从历史发生视角的却很少见[3-4].为加强学  相似文献   

5.
加权平均数一课的设计思想是选择从学生身边的实际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以及体会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对数据赋予不同的权,从而达到不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教师设计的3个环节上:第一,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第二,对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初步理解;第三,进一步理解"权"对于结果的影响力.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技能,具有了学习简单平均数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总评:“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节课。小学里讲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知识领域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二是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学习的平均数(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基本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被称为统计的平均量,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数据的集中情况,下面就三个平均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互联网数据快速增加,这些数据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中学生统计思维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中学生统计思维培养的4点建议:一是让学生通过简单数据描述统计来理解抽样与简单推断的统计思维;二是参与统计实践,了解数据收集和分析推断的统计思维;三是熟悉几种统计软件的应用从整体上理解随机思维;四是提高教师的统计思维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思维和大数据。  相似文献   

11.
知识点分析: “众数”选自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认识后引出的新统计量:众数。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观察和处理数据、探究分享、做出决策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关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2.
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它也是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由于所有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并且它们与平均数之间都存在着偏差,而且偏差有正有负、有大有小,但是这些偏差之和等于0.  相似文献   

13.
统计与概率     
罗娟 《贵州教育》2009,(3):82-90,51
复习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和身边环境中熟悉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知识与方法(统计图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能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和推测,让学生感受统计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及价值缺乏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感悟其统计价值,笔者试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开展认知基础调查,从而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平均数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02页"平均数"。[教学内容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个指标,本册所学的是求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所有观察值的总和除以总频数所得的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均值。算术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易理解最常应用的一种集中量指标。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但算术平均数易受两极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都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是这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它可能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相似文献   

17.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个基本概念.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却常忽略平均数的特征及其意义.因此,教学“平均数”一课就需立足于学情调查分析,汲取教材给予我们的启示,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  相似文献   

18.
平均数这一学习单元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感悟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作为重要的代表量,其描述功能是建立在“代表”的意义之上的,即用于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表达总体的集中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概念并进行运用。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对“平均数”的单元目标和学生起点进行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路径与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9.
内容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只涉及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  相似文献   

20.
在统计学理论中,人们常把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分开讲述,有些学者认为调和平均数是完全不同于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独立的平均数,有的则认为调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与统计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统计学原理中,将调和平均数改称调和算术平均数较为妥当。 首先,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现象,而结合社会经济现象的调和平均数其实质就是算术平均数,几乎找不到既具有社会经济现象又不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调和平均数存在。如果说MX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社会经济意义的两个量,不如量M为总体标志总量,X为各组变量。则∑M为总体标志总量,为总体单位总量,从而调和平均数,其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